很多家长对于“快乐教育”其实存在误解,他们把“快乐教育”视为“只要孩子快乐,什么都行”。诚然,“快乐教育”并不意味着“散养教育”、“躺平教育”,也不是重幸福轻教育,甚至不教育。
到底什么是“快乐教育”?
关于“快乐教育”的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不断强调,孩子的教育要遵循他们的心理规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这种“快乐教育”本质上主张教育可以很快乐,与指责、责骂相比,快乐的方法和快乐的氛围更能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分看重分数,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成长,传递最有价值的知识。在这个层面上,“快乐教育”与我国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斯宾塞还主张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这也是“快乐教育”的一部分。他认为:“这样的训练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孩子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习惯,以及集中注意力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在磨练意志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这些理念也深深植根于国外的教育体系中——除了提供基础知识外,还有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自身优势和长远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国外父母并不是不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他们崇尚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一定范围内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快乐幸福的背后依然是自律和自我提升。
国外也有“鸡宝宝”
因此,如果简单地认为外国孩子是遵循“散养教育”长大的,长大后却很容易进入名校,那是对欧美教育的片面理解。那些在国外优秀的孩子也需要应对学业压力,看似自由宽松的外表背后,却处处受到规则的束缚。
牛津、剑桥大学的录取率是评判英国中学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伊顿公学等知名私立学校与普通公立学校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相差甚远。但近年来,一所来自东伦敦“贫民窟”的公立学校——布兰普顿庄园学院却突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多次创造了自己的新纪录,2021年,其牛津剑桥录取人数甚至超过了伊顿公学。
与伊顿公学的学生“非富即贵”的生源不同,布兰普顿庄园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孩子。其中20%来自低收入家庭,十年前,它还是一所文化极其恶劣的“问题学校”。2012年,新上任的校长达约·奥卢克希改变了一切。他一上任就开设了高中部,并设定了门槛:学业成绩只是基础,他不会接受意志不坚强、不能吃苦的学生,更不会接受有不良习惯的学生。
在这里,学校鼓励学生早上6点开始学习,忙到晚上,各种作业和考试从未停止;为了激励孩子们,学校采取了一种中国学生可能熟悉的做法:墙上的学习荣誉榜上都是优秀的学生……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布兰顿今天的成绩。他今天是什么样子,布兰登在英国也被称为“衡水中学”。
当然,面向精英教育的英国私立中学也非常“鸡宝宝”。英国九大公立学校之一的威斯敏斯特中学的学生是一群勤奋的孩子,他们也异常忙碌和勤奋。他们的日程上基本上没有空的,每堂课,老师都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学生也会尽力达到最 高的要求。当每一科相加时,学生们的努力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国际教育并不意味着快乐教育或“躺平”教育。相反,国外的教育体系除了提供基础知识外,教育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更注重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探索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如果你对申请国际教育非常感兴趣,或是有意向申请出国留学,欢迎咨询新东方前途出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