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 美国本科一部总监 闫晓哲老师 采访。 |
受访人:吕忠林,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Director of 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Director of 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Brain Imaging
采访人:闫晓哲,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美国本科部总监
吕忠林教授
由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以下称OSU)是我们名校探访团成员萧明颢老师的本科母校,所以在美国时间9月13日上午,我们一行人在明颢和她大学舍友的带领下,来到了这所巨大而美丽的校园。本来我们只是抱着瞻仰美国第一大学生体育馆和体验巨大草坪上撒欢打滚的心情来到这里,却没想到无意之间碰到了路上正在跟自己助理探讨学术的吕忠林教授。周成刚老师凭借着极强的记者嗅觉上前询问,果真是个了不起的学者。于是就有了我们接下来的一段采访。
Part1: 作为留学生:
公立大学学生群体大,一定会有卧虎藏龙级顶尖的学生,所以在这里课程选择非常多元化,但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力和自主性,否则容易迷失。
吕教授在中国众多莘莘学子当中,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他在1985年赶上了中国的第一年报送政策,顺利保送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又在1988年赶上了当年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的最后一届招生,凭借着出色的学术能力公派来到了纽约大学攻读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来到UC-Irvine(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读博士后,然后便是在南加州大学(以下称USC)任教职15个年头,一路从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到正教授兼实验室中心主任。几年前一个不错的科研机会,让吕教授决定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成为了这里“认知与脑科学中心”(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的主任。现在吕教授的研究方向之一,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用核磁共振等方式来研究人类幸福感的物理反应,如何探测一个人是否感到快乐,什么事物会激发这种快乐感等。
来到美国近三十个年头,吕教授的求学、教学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当问及南加大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这两个学校的区别时,吕教授深有体会,向我娓娓道来:
“的确,我先后在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都呆过很多年。私立大学的特点是精,学生的水平较为一致,可选的课程也就相对有限。比如哈佛的学生水平和课业难度都在这里,”吕教授将右手抬到空中较高的位置划了一条直线,“南加大的水平可能平均会略往下一些在这里”说着他又用左手在刚才那条线的下方比划了一下。
“但是公立大学就不一样了,公立大学学生群体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肯定会有平庸的人,但也一定会有卧虎藏龙级顶尖的学生,所以在这里课程选择非常多元化,同样一个微积分课程,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难度的那一门,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力和自主性,否则容易迷失。”
除此之外,吕教授还谈到现在做科研的机会,不仅仅是在国外了,随着中国对科研的重视,中国整体学术水平在显著上升、科研经费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会选择回国继续自己的科研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他也相信这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Part 2: 作为留学生导师:
在录取之前与教授交流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真诚,要明白自己真正想学的是什么,真正感兴趣的课题是什么。
二十多年前,作为一名青涩的留学生,吕忠林来到了美国;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吕教授已经成为了中心主任,并在众多留学生申请者中寻觅着真正有能力有兴趣的年轻人一起加入他的科研团队。对于申请美国研究生、博士生的中国学生,博导的意见往往是远大于本系招生官的,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吕教授是怎么说的。
听我们问起“套磁”,吕教授先是有些迷茫,然后恍然大悟的笑了,笑声中还带有些无奈。原来,吕教授这些年来每年都会收到非常多学生的邮件,抒发自己对于学校、实验室、对于课题的兴趣;包括每年他也会收到很多“包装”很精美的推荐信、简历。“如果你跟十个学校发邮件都表达它是你最感兴趣的实验室,那么教授读起你的套磁信,往往不会建立信任感。现在很多教授甚至已经不再敢相信套磁、面试了,他们认为短短几十分钟的面试也不足以让他们准确判断一个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潜力。“我更相信那些真正跟我见过面做过事的年轻人,用事实来说话。”
之后,吕教授为国内打算申请美国博士的学生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在录取之前与教授交流是件好事,但是一定要真诚,要明白自己真正想学的是什么,真正感兴趣的课题是什么。第二,如果真的是想搞学术,建议至少在国外读完博士后然后再回国,否则不光科研经验不足,对于科研领域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也无法搞清楚,这会对将来的科研道路带来很大的障碍。
Part 3: 作为留学生家长: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学某个专业或一定要去哪个学校,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吧,这才是对他们成长最有益的事情。
在跟吕教授的对话中,我们还了解到,他的孩子现在正在USC(南加州大学)读工程专业。从小在美国长大按说就不算是留学生了,不过作为中国留学到美国的第一代,吕教授和太太也曾经对孩子有过很高的期望,中国人普遍抱有的名校梦使得他们也曾希望孩子可以去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学校读书。“但我儿子就是对Engineering感兴趣,而且他告诉我他的dream school就是USC。他现在在那里非常如鱼得水,很喜欢自己的学校生活”吕教授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副幸福和骄傲的表情。
吕教授回忆道:“当年我留学的时候有太多的约束因素,使得我不知道有什么可以选择,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只能走好眼前的路。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一代的年轻人很幸运可以拥有如此多的选择。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学某个专业或一定要去哪个学校,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吧,这才是对他们成长最有益的事情。”
是啊,留学时代的变迁必将带来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在访谈过程中,吕教授多次提到这种两代留学人所面临的资源丰富度和选择自由度的对比,所以在问及重走一回留学路会怎样时,他感叹道:“回望这么多年来的留学生活,虽然一路摸爬滚打吃了很多亏,但很庆幸自己做的几个重大决定都是对的。如果在这个信息畅通的年代让我重走一遍留学路,也许我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最后走的路也将不一样。所以珍惜这个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