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SAT解释成美国高考并不准确:在含义,内容,形式等等的方面都不准确。SAT的中文全称是学术水平测试,高考的全称是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单从名称来看两者就有本质区别:高考的目的是选拔性的,这个选拔性的背后是千万考生同日赴考,为了考一个好分数,考一个好分数为了上一所好学校——上好学校是最终目标。相比之下,在美国,每年都有SAT满分学生被高校拒之门外的情况。按照高考的逻辑,满分应该是上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但SAT不是。
这并不是说SAT不在乎分数。既然是考试,那么多多少少会有选拔人才的目的。高考和SAT的区别其实不是选拔人才的目的,而是这个目的背后的东西。在美国申请是打组合拳,即需要SAT等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又需要诸如自己描绘自己的文书,别人描绘自己的推荐信,还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所获奖励等等的标准。换句话说,申请一所美国学校是用自己的全部申请,而上一所中国学校基本上是只用自己的分数去申请。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满分学生被名校拒之门外的情况。SAT高分不等于好学校,低分也不等于坏学校——这其实是SAT以外的东西。
清楚了SAT成绩和申请的关系,就可以避免很多误解,申请美国学校时每一样都要做好。自然,SAT也是要尽量拿高分:如果有一群除SAT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学生,当然学校会选择SAT高分学生。对SAT备考方式的选择之中就蕴含着对SAT的理解。下面我就在谈其备考方式中对其形式和考试思路做一番分析。
谈到考试就要谈到分数。SAT满分2400,分3项考察——阅读,写作,和数学,各占800分。除去作文,其他都是选择题,每题5个选项:猜中几率20%。每做对一题暂算做一分,但每做错一题要减去零点二五分,空题不答不加不减。简单来说,每场考试结束将所有学生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布,对应在0至800分的范围,再算出最后分数。算分时又要考虑控制各个分数段的百分比,题目的难易程度等等因素。也就是说,每一题没有固定的分值。
机制复杂归复杂,但还是可以摸出一些规律的。2400这个满分没有设计成千位整数是有原因的——因为2000分是一条线:上2000分的学生必然基本具备SAT设计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分项来看。上一段说分数有一个对应的过程,仔细看公布真题中的对应,发现每一项800到700分之间容错率是很低的,也就是说,有满分实力的同学稍不注意错上几个题就变到700分了。但700到600分之间的容错率却是很高的。也就是说,这个有满分实力的同学再怎样不注意也很难落到600分以下,同时,只有600多分实力的同学也很难上700。再加一个事实,对于备考学生来说,只要努力,每一项都可以在600以上。那么就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努力,1800分是可以保证的。这样的话,600分(3乘600等于1800)就被设计成为一个“大众分数线”,而700分(3乘700等于2100)就被设计成一个“精英分数线”。这是理论。在现实中,三项都在700以上的人是凤毛麟角。考生要么有的项目强,有的项目弱,要么三项都接近700。这样的话2000就成了一个合理的选拔分数线,这就是为什么SAT被设计成3乘800等于2400的原因。
上面的考生都指的是美国学生。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情况又不一样了。中国学生数学好,上过高中都有数学800分的实力。中国学生勤奋刻苦,语法能上700也非常人所不及。但是中国学生阅读有问题,能上600就已经不错了。这样算起来,就算阅读拿不了600,好好准备,2000分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明确了600分的底线,那么怎样能把语法和阅读提高呢?不论是哪一项,要想提高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篇文章就拿阅读来举例。从中国学生的角度出发,困难之处在于词汇量和句法。说怎么提高这两项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对于我来说,要想提高阅读,第一要有大量的英文阅读基础,第二要有词汇量。增加阅读量有四个目的,第一要打消对纯英文阅读的恐惧,要习惯充满长句,逻辑性强,大词汇量的英文阅读。第二要培养语感。学语法和培养语感的区别在于前者学习的内容是写在书面上的,而后者是把本来书面上的学习内容直接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印象——学习者不知道自己学了这些内容,但是有场合可以用的时候却能把知识调出来,脱口而出。只学语法是不可能穷尽英语的全部内容的。培养语感时知识的输入量是很大的,可以补偿语法所没有涉及的东西。大量的原著阅读刚好可以为培养语感提供一个平台。再次要培养兴趣,原著不一定是经典的文学著作。
事实上,经典的文学著作对母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英语书籍有很多,除了文学类,还有政治类,还有科学类。文学里面还有各个流派,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题材的不同文学,可以选择的书目太多。网上疯传的出国书单很老套,其实没有什么应用价值。既然有这么多类别,总会有符合兴趣的一种,找来读就可以了。最后一个目的是帮助写作,我曾经问过一个哈佛学东亚政治的学生怎么提高写作能力,她只是说多阅读,没有什么其他的招数。大学里面写的文章就那么几种,套路既然知道了,要想写的有逻辑,有文采,只能是靠阅读。另外,增加词汇量没什么招数,更没有什么速成招数,除了背单词还是背单词。记忆是主体,反复记忆是方式,各种奇怪的记忆方法只是杯水车薪——考场上发现单词没记住根本不是方法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反复记忆。
放长线钓大鱼。细心做长期计划,全面有效的实施才是备考的正路。中国学生对考试的理解和美国学生对考试的理解不一样,要想拿分,先要明确其命题机制和思路,再定好目标,然后一步一步的实施。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学习这件事情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一样,在中国学不好换到美国肯定也学不好。没有中国高中的经历,天天只顾着托福SAT,即使拿了高分也不一定能上好学校,这就回到开头的意思了。作为中国学生经历应该尽量完整,出国只是一种选择。
(workshop学员:曾与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