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在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郭某因不堪学业重负,突发疾病在宿舍死亡。因学习不适应而放弃学业,甚至回国的例子比比皆是。突然间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材料,突然间要写作大量的英文论文,突然间要参与大量的英文课堂讨论,这让不少留学生,一个头两个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分享1:两个星期看23本书,学习其实有技巧
(郑茵,以荣誉生的身份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现任广州新东方国外考试部总监)
普遍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担心自己表述不够正确,害怕自己提出的观点太过于幼稚而迟迟不愿开口。“其实在课堂上不苛求语法,上课过程中应多探讨,即使说得再难听也要说,交流是要有反应的。”郑茵认为,“自信心很重要”。
“上课听不懂?那就录音吧,反正课下再去仔细听也一样。这是很多人的想法。”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录音笔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必备物品之一,“这其实减少了留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我会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下抓紧任何交流机会与老师交流,此外还会观察外国同学在课上的表现是怎么样的,你会发现他们是活在课上那个moment的。”在郑茵看来,国外大学讲究师生绝对平等,和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是高分的关键,“你不主动,导师就不会管你了。”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有不少留学生即使雅思、托福考得很高分,在课上还是会有70%~80%的内容听不懂的状况。“读书本来就是要接触新的东西,听不懂是很正常的,这不是你的英语水平问题。”郑茵表示,学会听核心内容,抓住主要信息,“笔记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而是自己觉得有用的。”
为了完成论文,郑茵曾经试过在两个星期内翻阅23本书。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她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看这么多的书就是为了寻找丰富的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与此同时还能够为我指引出新的思考方向。”郑茵表示,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写论文是有方向的,先看哪些部分是有用的,标记出来再细看。”
性格外向的郑茵平时特别注重对自己能力的训练。她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分别是复述和信息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搜索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平时的写作和口语练习中得到提高,多做观点表达,不管观点是正是反,学会如何推演才是最重要的。“吵架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要学会如何说服对方。”
分享2:美国法庭片练逻辑思维
(郭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读博士)
突然间要看大量的英文材料,这让不少留学生很头疼。理工科专业的郭倞表示,理工科的学生主要是看数学符号或者是专业数据,跟国内接触的差不多,相对容易适应,把专业基础打好最关键。“如果专业基础好,可以通过联想估计文章的意思,或者有时候看到开头就能猜到后面大概是什么,这样阅读就会快了。”
不少学生看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会开始慌乱,郭倞表示,要看这是个什么词,如果是重要的名词,那就一定要弄懂。
在郭倞看来,阅读专业材料最重要是先背熟常用的专业英文词汇,在国内读本科时,虽然课本是中文,但是郭倞习惯用英文记录专业名词,到了美国看英文材料就省了不少力气。他表示,看书要看一些重要的词语,看到转折关系的词,如however,nevertheless,otherwise 这些,就放慢阅读速度来看,因为影响文章大意的句子多半在这里。
谈到英语写作,郭倞认为,文章的格式很重要。刚到美国,他在写论文之前会先上google scholar 下载一些该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章作为范本,“看看人家是怎么开头结尾和组织文章结构的”,美国有很多大教授不是以英文为母语的,所以要注意看native professor 的文章。
美国很多作业都是小组讨论完成的,“不要只跟中国人在一起,要多跟本地学生讨论,学习美国人的写作,看看他们怎么写的,跟他们多讨论。”郭倞认为,美国学生的很多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需要学习。
“美国的法庭片有大段的律师陈述,是很好的训练逻辑论述的方法,对于口语、听力和演讲都很有好处。”郭倞建议,练习英语可以从看美剧开始,美剧有画面容易理解,但千万不能看中文字幕,要看英文字幕,郭倞会把中文字幕遮住,“一个叫shooter 的网站可以去英文字幕”。
分享3:睡前用英语自言自语
(钟毓杰,牛津大学圣休学院学生)
钟毓杰雅思考了8分(听力和阅读8.5分,口语和写作7分),尽管有着如此高分,“听课基本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和同学的日常交流或者跟老师进行讨论时,“听懂就很有难度,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了一个笑话,大家都笑了,只有自己没听懂。”
英国的课堂是参与式讨论,听不懂就没法有自己的观点,就没法表达,因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为了克服听力上的障碍,钟毓杰每天坚持听BBC的新闻,“一开始听不懂,就先看原文再反复听,慢慢地就可以跟上了。”钟毓杰表示,新闻咬字清晰,发音标准,语速相对较慢,可以作为入门的听力提高训练,通过之后,可以看美剧或者电影,“如果不看字幕都能看懂就相当不错了”。除此之外,钟毓杰主动找英国人聊天,“一起去饭堂吃饭,一起去酒吧,什么都聊。”
听懂了之后,就要学会表达,在很多人看来,做到听懂并不难,但要开口就会比较难。钟毓杰有自己的一个训练方法。“每天睡觉前,把自己今天一天做过的事情做总结,用英语说出来,自己说给自己听,就不会难开口了。”钟毓杰认为,必须逼自己说,否则就会越来越不敢说。因为,除了多练,没有特别的捷径。
“预习了之后,学习效果会提高三倍。”钟毓杰表示,上课之前先预习,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带着疑问听课,不仅听懂课程内容,还能解决自己的疑问。相比之下,没有预习,就很难听懂课程内容,等于白听。
分享4:参与度决定课堂分数
(梁锦文2004年赴香港大学读社会科学类专业现任卓越高级校长)
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梁锦文建议,尽快适应海外学业需要做好两件事。
据梁锦文表示,课外阅读量巨大,每门课每周大约要读60-100页的材料,逐字逐句阅读令读速下降。他建议留学生要培养功能式阅读习惯。功能式阅读则是关注句子在整体篇章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作者观点的作用,“具体用词有时间就积累学习一下,没时间也只能先略过。”
梁锦文举了一个例子,一篇文献介绍某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其中有近10页在描写创始人创业之初的艰难,里面不乏低等职业的特指名词和俚语,但我们只需要理解这些文字的功能是介绍创业历程以及对设计商业模式的影响就可以了,不需要关注具体词汇。
高中语文、英语写作训练令部分学生养成脱离实证的写作思维,不断变换着句式重复观点,导致使用了过多抽象形容词但无实质内容支撑。海外留学的写作,在很多学生眼中,如同老鼠拉龟不知道从何入手。
梁锦文自有自己的一套解决办法练习实证学术写作方法。梁锦文表示,实证的学术写作要求每个用词背后都有真实可查的事实支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例如,很多学生喜欢开篇就写“manypeople believe….”(很多人认为……),但到底有多少,是哪些人或者哪个阶层,凭什么写他们认为,即是否有调研结果等。
西式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中国的“一面倒灌输教育”大相径庭。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教育强调教导学生独立思考及各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因此美国老师常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问或发表个人意见。不仅学生要表达和陈述自己的简介,美国的老师及同学也会不断发问逼你陈述你的看法,与别人公开分享。事实上,Presentation和Discussion是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的参与度往往是学期分数的一部分。教授认为课堂讨论才能评估你所学的,看你是否有能力与教授和同学进行知性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