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海外院校官网上公布的入学标准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因为在实际录取操作中,那些所谓的“硬性指标”可能因人而异地做调整,要求或抬高或宽松,用老外们的话来解释就是“caseby case”地来处理。比如语言成绩,学校通常要求托福或雅思至少达到多少分,但在一些冷门专业的招生中,或是校方认为一名申请者在某方面的特色尤为被看中,那么语言成绩略差一点也会被额外录取。有一名学生参加了某中介举办的内部面试,两位老美面试官都对其现场表现打了高分,尽管该学生语言成绩差了几分,但两位考官都当场签字,表示会回学校申请其额外录取资格。还有一些中介机构提供的出国学生案例中,存在托福成绩距官方标准差20-30分的极端案例。
另外,还有申请时机的把握,抢先一步未必都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留学申请中可不一定是那么回事,很多时候反而会出现“第二只老鼠有cheese吃”。海外学校一般都设置几轮招生,第一轮时面试官通常会为了控制名额而较为严格,因此录取量不会太多,而到了后两轮,则可能为了平衡录取人数而适当放宽要求,于是造成明明两位申请者学术成绩和各方面背景都差不多,后申请的人却得到了机会。
此外,关于面试官,我们通常会认为,校方代表或者面试官一定就是“老外”,其实不尽然。很多学校为了与国际学生沟通方便会聘请华裔或其他国籍的员工。比如某个海外名校在中国设有香港总部,全权负责中国区招生,30多位校方代表统统都是华人。
学生在面试说明会或教育展会上只认“金发碧眼”的老外,殊不知这些人可能只是根本不懂招生事宜的校方工作人员,而真正的招生官员却被忽略了。面对海外院校面试时碰到“中国面孔”千万不能轻率大意或不以为意,他们很有可能是掌握着“生死大权”的正宗招生官员。
编辑推荐:
必备:出国留学能力评测
各国最容易就业的留学专业
经典案例:留学成功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