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岩 新东方前途出国美国本科部资深顾问
做留学咨询行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学生的申请往往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每一步的决定,往往是全家人PK和博弈的结果。从刚开始留学机构的选择,一直到后面的选校、申请、签证以及接机住宿等事宜,每一个环节都有全家人不同程度的参与。在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争吵和纠结。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众多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似曾相识。
公元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这位同学来到了我办公室咨询留国的事情,陪同的还有她的妈妈。当时她们走到前台,直接让前台客服部的同事通知我过去面谈,一副目标非常明确的样子。见到她们我也有些不解,因为我们并不认识,之前也没有过任何联系,只听到家长说:“孙老师,我们来之前已经把你们网站上的每个顾问老师都咨询研究了一遍,最终我们家里人一致觉得,您是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我们来新东方呢,就直接奔着您来了。”我这才明白过来。接下来的谈话中,我得知这个学生是外省某知名外国语学校高二的学生, SAT2100,托福已经考了105+,按照她当时的能力考到这个分数还是很不错的。孩子和家长的期望值比较高,想申请常青藤并且希望文书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指导。自己DIY做申请还是找留学机构做,孩子和家长产生了分歧,孩子觉得需要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家长觉得接下来半年考试多还要兼顾高中成绩,而且申请经验也比较匮乏,在这个问题上,家长显得比较强硬一些,没有盲从学生的意见。最终经过和我的沟通,孩子也打消了DIY的念头,后面的事实也证明她们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接下来申请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很多故事。首先是选校的问题,这位同学的目标是比较高的,哈佛耶鲁不敢说,但尝试申请一下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还是很有可能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因为仅从分数而言就不占优势,更何况该同学没有一些特别的亮点,比如比较出彩的奖项或者活动等,也没有美国人比较看重的艺术或者体育特长,这样在高手如林的ED申请中冲击宾大、哥大无异于自寻死路。但学生自己有她的理由:一,10月份还有SAT的考试,2200没有问题,托福也还有一次,110+小菜一碟;二,她周围的同学早申请没有人选第10名以后的学校,我如果选得太靠后,岂不是让人笑话。
而家长的意见则是更实际一些。他们认为,前10名的学校申请太激烈,如果能选好一个前20的大学,能够申请到也已经非常不错了。学生和家长间的矛盾一直持续着,双方僵持不下。本来申请的事情都应尽量尊重学生的意愿,但这次意义非凡的选校,家长还是希望能够有权威的声音能够给予他们帮助,让我来说服孩子。最后我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给出如下意见: ED建议申请康奈尔大学,一是可以避开前10惨烈的竞争,因为我们不具备竞争的优势,二是该同学参加过康奈尔大学的Summer School暑期课程,申请优势较大,而且还拿到了一封教授的推荐信,有这样的一些优势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呢?而且我们最终定的是工程专业,像这热门专业,大多申请常青藤名校的学生都是不敢选得。最终,在选校的环节上,家长和学生的博弈以学生妥协了告终,不过事后也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选完学校,接下来可以准备申请文书了。在这个环节,家长还是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文书沟通中也有非常多的坎坷,这个孩子素材不多,亮点也不多,最终我们选择了学生去希望小学支教的经历,这种经历比较普通但是我们换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最终揭示了这样一种主题:所谓的捐助或者支教,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物质上的形式,走入到他们内心的世界,和孩子们真诚的交流,感化他们,引导他们,最后她明白了教育最重要的是语言、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和做秀。
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位同学在申请过程中还要准备托福以及SAT的最终冲刺。结果很遗憾,她没有考到期望中的110+和2200+。这个时候开始慌了,因为她发现没有竞争前20的优势。但最终她又是很幸运的,最终被康奈尔大学的工程专业录取了。康奈尔的工程专业是申请尤其激烈、难度极大的专业之一。而她周围申请同样专业的同学,大多数被拒了,她非常庆幸当时的选择。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该家长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比如精心选择留学机构,慎重选择学校,在申请过程中参与的会更多一些,文书上则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