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学经历有些与众不同,与一般的年轻留学生比起来,我可谓是“大龄”留学生了。36岁那年,我辞去了小镇上稳定的教师工作,告别了理解、支持我的丈夫和年纪尚幼的儿子,踏上了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征程。
来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我发现自己完全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除了说英语的澳大利亚人,大多是说汉语的年轻留学生。这些中国留学生多数来自大城市,年轻而时尚,置身于他们中间,已近中年又来自小镇的我显得传统而老土,看上去就像一个异类。但是不久,我就发现年轻留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他们大多胆小,怕与当地人交流和沟通;不管是找房子,找朋友,找工作,还是网上聊天,他们只跟本国人打交道。而我与他们恰恰相反,因为是第一次出国,我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特别好奇,哪里都想去,见人就想说话。同时,我也很珍惜这次出国学习的机会,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所以我总是尽量融入当地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我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与陌生人说话——感受新环境中的友善
我到澳大利亚的第一天就上了一堂“文化课”。当时,我住在市区里的Victoria Hotel。乘电梯时,我遇到了一位男士,他微笑着对我说了句:“How are you doing?”我本能地回应他:“Fine. Thank you.”但实际上,我心里非常奇怪他为什么跟我这个陌生人打招呼。电梯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主动与我搭讪,不是有什么目的吧?我当时心里很紧张,盼望着电梯门赶快打开。直到那人出电梯后,我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了下来。
后来,在澳大利亚待的时间长了,我渐渐发现,和陌生人打招呼是澳大利亚人的传统习俗,这与我们在国内从小所受的“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教育恰恰相反。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一直有着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传统。大家和谐相处、彼此友好、互相尊重——这是社交生活中不言而喻的准则。陌生人并不意味着危险或威胁。了解了这一点,我越来越习惯见人就微笑。一次饭后国室友散步,她突然打断我们的聊天,问我:“为什么每个从对面走过来的行人都冲你微笑着打招呼?”我说:“因为我冲他们微笑啊!”我的室友虽然来澳大利亚的时间不短了,但她基本上都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不去融入当地真实的社会生活,她怎么知道真实世界的规则呢?
独立与孤独——认识真实的澳大利亚人
从表面上看,澳大利亚人都很随和,但是他们之间深层次的私密关系却很难建立与维持,各个年龄段单身的比例都很大。我个人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于强调独立精神。这种独立意识也深刻地体现在了爱情关系上。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在西方国家,夫妻的经济收入各自分开管理。我认为,经济独立是他们思想意识深处独立精神的外在体现。对澳大利亚人这种根植于意识深处的独立性,我是领教过的。
留学时,在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课堂上,我们讨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二战的纳粹集中营里,一位德国狱卒喜欢上一位女犯,他对这个女犯的丈夫说:“如果你同意我和你的妻子共处一晚,我就想办法让你们全家逃出去。”当时我们的授课老师给出的提问是:“如果你是这个女犯的丈夫,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本身很有意思,而更有意思的是一位澳大利亚男同学的回答:“如果我是这位女犯的丈夫,我就会对我的妻子说:‘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你有权决定是否这么做。’”他的话一“落地”,立刻炸晕了所有在座的亚洲女性,中国的、日本的、韩国的,她们全都表现出十二分的惊讶!她们不理解怎么会有如此没有责任感的人呢?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男人都有责任感。不同的是,东方男人的责任感体现在“你是我的女人,我要对你全权负责”;而西方男人的责任感体现在“你是我的妻子,我要给你最大的自由和尊重”。所以,与很多中国人相比,澳大利亚人在处理感情方面要更潇洒一些。他们不会给自己的另一半太多的压力,也不会过于纠结于两性关系,如果不合适,他们会轻松说再见。
路不拾遗——体验淳朴的社会风气
澳大利亚除了物质丰富,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准也比较高。自二战后,澳大利亚就没有过什么大的灾难,社会福利好,人们安居乐业,民风也很淳朴。我们住的房子后院经常不上锁,但从没“招”来过小偷。即使上锁,也没什么用处,因为那种最老式的锁连我都会撬。在澳大利亚,无论豪宅还是最普通的民居,窗户都没有防盗铁棂。每家门前都有一个风格迥异的小花园,花园的栅栏很矮,只起个装饰作用。大部分澳大利亚人有宗教信仰,除了法律约束以外,信仰约束也为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提供了保障。其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澳大利亚人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
一次圣诞节前,我晚上出去溜狗,发现路边有一大袋各式各样的毛绒玩具,而且玩具都是新的,价签还在上面。我想或许是附近人家丢的,就捡起来朝最近的那家房子走去,但发现屋里关着灯,没有人。我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把玩具捡回家了。到家跟房东一说,他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说:“What did you bring it home for?”这句话把我问住了。What for? For nothing!没找到主人的东西,谁捡了就是谁的啊!我当时并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什么丢人的,但是房东的不解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晚,我还是把那袋玩具送回了原处。
还有一次,我去观看迈尔百货公司圣诞游行(Myer Christmas Parade)。位于市中心的伯克街(Bourke Street)用彩球和彩带装饰一新,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游行队伍里有很多卡通人物,所以也吸引了很多小孩子。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是开心,挤在观众群最前面观看。我旁边有两个小朋友,大的是男孩,有三四岁;小的是女孩,坐在童车里,大概只有两岁。当时我正对着过往的花车和队伍咔嚓咔嚓地拍照,忽然脚下飘来一个气球。我顺手捡起来,送给旁边的小女孩。岂料还没等她伸手接,她的小哥哥就一巴掌把气球打在地上,说:“This is not hers.”看着地上的气球,我想起之前捡毛绒玩具那件事,这回算彻底明白了澳大利亚人路不拾遗的风气是怎样形成的。
逃票——看到国人的丑陋面
西方人在某些方面有时显得很“傻”或者“笨”,不像中国人那么“聪明”,比如乘车逃票。在澳大利亚,很多留学生有过乘车逃票的经历,因为澳大利亚的公交系统——无论是火车、公交车还是有轨电车——都没人检票,只是有时会突然抽查,抓住的话就重重罚款。胆小的可能就被吓住了,但中国学生通常都是“艺高人胆大”,照“逃”不误。我的一位中国同学就曾向我讲起她逃票的经历:查票人员问她的名字,她说的是假的;查票人跟到她的住所,向她的室友核实她的名字,她竟用眼神和口型与室友交流,让室友帮她撒谎,以此逃过惩罚。她讲述的这些经历听起来像一次惊险刺激的大冒险,当时听她讲述完,我还真有些佩服她的手段。但细想之后,我改变了看法,觉得这样做其实是很不讲道德的,可算是国人的丑陋一面。
澳大利亚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正是得益于人们的淳朴和对“公平对待”的尊崇。而反观我们自己,一些人自以为聪明,贪小便宜,其实是吃大亏,害人害己,因为如果大家不能共同遵守规则,做事情的成本就会上升,效率就会降低。这跟如果没有红绿灯,交通必会大乱,大家谁也走不动是一个道理。
被打劫——体验种族偏见和歧视
当然,澳大利亚也不是人间天堂,也有违法和犯罪的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留学时,我曾遭遇过打劫。那是一天的黄昏时分,上班族都已经到家。我住的那个区有点偏僻,当时大街上只有我一人在走路。这时,街对面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骑着自行车过来,冲着我喊道:“Drop that bag!”我假装没听懂,不理会他,继续往前走,并加快了脚步。这时那个男孩又大声喊道:“Drop that bag, otherwise I’ll bash you!”见四周没人,估量着自己也对付不过他,我只好停下,转向他说:“Are you talking to me? You want money? Ok!”说着,我拿出钱包,心想,但愿他拿到钱就走。但打开钱包后,我发现,里面竟然一分钱都没有!我只好向他坦白:“Sorry, I just bought a monthly card (月票卡) this morning.”接下来发生的事令我很惊讶。那男孩转身离开,只留下一句:“Never mind.”
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房东。因为那个男孩比我儿子大不了多少,而且他也没有伤害我,所以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要不要报警。但是房东鼓励我报警,他说如果不报警,那孩子还会打劫其他人。于是,听从了房东的建议,我报了警。没一会儿,两个警察到了。他们就抢劫的事情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很有意思,比如警察问我:“Is he Asian or a local Aussie (澳大利亚人)?”在他们心目中,怀疑的对象首先是亚洲人,可见他们对于亚洲人还是存有偏见的。我告诉他们说:“I think he is a local boy.”警察接着又问:“What colour is his?”我说:“White.”他们又问:“How white?”我告诉他们:“As white as you.”听完我的回答,他们才停止在肤色问题上继续询问。
虽然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多元的文化环境,但是种族间的冲突还是存在的。从上面我和警察的对话中,我们也可听出其中的偏见。
出国留学是一段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历。愿每个留学生在国外时都能敞开心扉,真心拥抱生活,无论经历的事情本身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