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前途出国澳新部总监Rebecca 演讲
跟着Job走,留学南半球
Rebecca: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探讨留学的现象。我在出席这次活动之前特地做了一些功课,非常有意思的是2012年中国留学历史已经走到了整整140个年头,一代代中国学子离乡背井,不辞辛劳,最终我们都绕不开一个终极问题:留学为何。其实我记得梁启超先生还有胡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留学应该以最终不留学为目的。现在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如果有一天留学的终极目标发展到了中国人可以留在家里,等别人上门来学,那这将是非常理想的境界。当然21世纪开始了,尤其是现在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背景,而且国际间的交流也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年代,社会越来越技术化。留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学那是需要非常强的国力和实力的,我们现在的留学目标就是学习科学技术、文化技术,提升年轻人的行业竞争力。
新东方前途出国Rebecca:跟着JOB走 留学南半球
普通人的留学一跃
我还是讲一讲我认识的普通留学生,我们的朋友们。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我的女朋友,她在中国是一个普通的东北财校的大专毕业生,有7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她想到海外读一个正儿八经的财会本科,然后就去了澳大利亚。当时她已经找到了工作,但是她又非常努力地把CPA读下来了,国际注册会计师,结果一步一步在海外大型金融机构、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一直做到财务总监,拿着我们这帮朋友非常艳羡的优厚高薪,即使是金融危机也没有冲击到有这么一张国际注册会计证书的人,她最近刚刚回国准备寻找新的机会。
另外一个女朋友在中国东南大学学了五年,再加三年硕士的建筑设计专业,之后去悉尼大学读了两年电脑设计,从普通的房地产公司的普通设计员做起,再当上设计组长,后来当上一个非常大型的房地产公司的设计部总监,最后参与2008奥运会,比如说像鸟巢、水立方等等这些大型国家项目的设计和建设。
如果说这两位普普通通的留学生都能代表行业的竞争力,代表着提高的就业竞争力,我还想举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物,因为他们通过留学收获到的恐怕是更高的层次,他们达到的是引领和启发设计的能力。左侧是李开复先生,但是我不认识他,我还是举右侧这个我的同班同学吧,是非常传奇的人物,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他和我还有俞敏洪老师、周成刚老师都曾来到非常小的城市江阴。这位先生非常传奇地终止了在复旦大学的生物医学的本科学习,因为当时中国有个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在中国干满5年工作之后才能出国,所以他不能等这5年,终止了两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就到美国读了一个普通大学的生物医学本科学士学位。但是他一心想去哈佛,他就放弃了美国非常好的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机会,苦等三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做相关研究。第三次他申请哈佛,总算被录取了,进了哈佛医学院,学的是生物医学硕士。生物医学硕士读完博士攻到一半的时候,当时受张朝阳先生忽悠就回到国内了,他是易龙网的创始人之一,他说我不做英雄的陪衬,所以他又放弃了易龙,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他想用自己学过生物医学的底子来开创中国人的新概念,现在他是医网李时珍的这位同学。
留学四大盲区
实际一代中国留学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100多年前,甚至2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留学更多的还是有钱人,而今年的中国留学是全面留学。而且我们的家长也是经受过高等教育,家长总结自己在中国的得失,又看到国内这种大规模的扩张引起国内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国内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等,所以他们在计划子女教育的时候将眼光投向了教育更发达的海外国家。当然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有中外教育体制、理念不同,尤其是中国经验无法套用海外留学等等诸多原因,事实上在留学当中的误区和盲点非常多。
盲区一:追求名校
一个是盲目追求名校。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一些家长,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想法,就是认为世界名校是可以跟金钱成正比关系呢?有钱供子女出去读书,就越有机会进入名校吗?我就要泼冷水了,能不能进名校跟你花不花得起钱没有太多关系。像我跟周成刚老师都是在澳大利亚一所普通大学上学,他是澳大利亚排名第9位的大学,还没有进入澳洲8大,我这个大学是澳洲第10位大学,我们俩一起读的都是新闻学硕士。像我们这样的不管怎么样,在中国的时候英语底子都是相当好的,也上过一所不错的大学,我们都是放平了心态,踏踏实实的去一所我们能上得了的大学,扎扎实实地先把我们该培养的各种技能先培养到手,然后我们再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慢慢地依靠自己的积累再找到一些合适的工作机会。我不明白的是中国大部分普普通通的学生,如果在中国他的学习水平都是处于一般的状态,为什么我们就期待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敲进世界名校的大门,又能轻而易举地从世界名校毕业呢?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开玩笑,也许我能让你站着进世界名校,但是你是否还能从世界名校站着出来我不能保证。
盲区二:盲目选择专业
第二个盲区是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刚才很多专家都提到了,基本上有七到八成的中国留学生普遍都选择商科专业,似乎每一个人回到中国都有一个家族企业等着他们接管,似乎很多学生都选择金融、市场管理。事实上学商科需要很高的沟通能力,情商,还有财商,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管过自己的经济,没有把这么多年的压岁钱好好管一下账,这些对金钱都没有概念的学生就能读世界名校的商科吗?我们都期待着他们回来一个个顺理成章地当CEO吗?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我希望提醒大家,今天是你的课堂,明天随时随地就是你的职场,真正应该放平心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先学你能学的东西,通过知识的积累再通过经验的积累,慢慢的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岗位。
盲区三:语言学习终结在课堂
第三个盲点,语言不应该终结在新东方的课堂。这样一个机构能教你的只是一个工具,满足考试,用较好的考试成绩进入到一个较好的大学而已。如果你不真正融入到社会当中,你仅仅把语言看成是学习的工具,没有跟当地人交流,没有用当地的语言生活,去改变你的思维,那么对不起,这也就是为什么大约有80%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即使是以非常优异的大学成绩毕业,仍然在国外很难找到工作的终结原因。今天我想给大家一个建议,请你们不要把语言停留在托福、雅思考多少分,你什么时候到国外,真正的语言学习才刚刚开始,你最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的应用能力,而不是一个考试成绩。
盲区四:重文凭轻实践
下面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中国学生普遍重文凭,轻视实践。我4年前回国第一次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为什么现在海归不值钱变成了海草、海待?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这些海归们都是拿着一直文凭回来了,觉得这个文凭很值钱。其实现在中国已经过了那个年代,过了看到洋文凭眼睛发绿的年代,现在工作经验胜于一切。真正要使自己处于一个不败之地,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要除了收获洋文凭,还应该收获一份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完全是相关联的一份在海外的工作经验,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也许你想这是故意刁难我,在国外就是找不着工作怎么办?你可以找比较大的公司免费干,你看有没有公司收你?这些都是目前在留学市场上的一些盲点和误区。
南半球的留学新势力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半球,这一个区域的两个很重要国家的一些大学的优势与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与北半球完美的留学时间差。因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学时间每年都是2月和7月,这时候正好是跟中国的寒假和暑假吻合,再加上它的季节都是和北半球相反的,所以往往去南半球国家留学才有可能回到中国来过春节,中国的春节刚好就是南半球最长的一个暑假,2—3个月的放假期间,只有到南半球留学才有可能回到中国跟家人度过春节。正是因为季节的吸引力,还有非常优美动感的户外环境,吸引了非常多的欧美学生,把澳洲、新西兰的学校作为交换学校。
而且澳新教育是少而精的,这两个国家加起来不到50所大学,但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比例是非常高的。大家可以拿30除以48去看一下这个比例是多少,因为这30所是这两个国家所有的进入世界前500强的大学数量。再加上这两个国家虽然年轻,都是200多年的历史,这两个国家加起来的人口也才2500万,大约相当于江苏省的1/4而已,但是这两个国家却已经在这200年的历史中出了将近15位诺贝奖获得者,而且多数在农业、环境、能源、IT、城市规划等等这些领域,这两个国家所代表的南半球来讲都进入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司空见惯的WiFi,谷歌地图,试管婴儿的技术,在这两个国家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
最后是这两个国家有独一无二的工作签证,真正让我们的梦想成真了。因为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如果你只是去学习,那么说句实话,一张张的文凭加起来也只能代表你知识的积累。如果你一年一年都是在你所攻读的专业里工作,那么你所代表的就是工作经验的积累。现在这个时代工作经验的积累比什么都重要,我的朋友她在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大专生,可是为什么她今天这么成功,奋斗到这个地步?因为她有大量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想跟大家分享和交流的一个观点就是,请不能花了家里大量的钱只是去收获一张花花绿绿的洋文凭,这只代表你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你的能力。现在的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积累实践。
成功的海归是自由的海鸥
我想用我4年前曾经出席过的访谈节目说的一个话题作为我的结束语:真正的海归究竟回国以后是成为海待还是成为海草?我觉得真正的海归不能沦为这种可怜的下场,不应该让父母辛苦的钱不花在刀刃上,更不应该让父母增加投资为他们通关系,找工作。真正的海归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在国外非常人性化的环境里,逐步提升,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更应该在国外求学期间彻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并且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最重要的积累海外工作经验,从而成为一只可以在自己的祖国和未来的留学目的国家之间,自由翱翔、搏击长空的一只海鸥!谢谢大家!
郑勇:谢谢Rebecca女士给我们带来的精采演讲。“跟着Job走,留学南半球”,后面应该再加上只做真海鸥,不当海归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