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4月28日:貌似平静又觉任重道远
热情的观众在留言、交流
在自己的参展作品前留个影
早上一觉醒来,昏昏糊糊的,脑子还停留在昨天private view热闹的气氛里。
我们在这个周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work in progress,算是期中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整个展览的策划、选址、布展,全都由我们自己完成。本来可以直接用学校的场地,但是大家商议后还是一致决定要走出校门,让自己的作品接受更多社会艺术爱好者的检阅。
从二月份开始,大家就四处搜寻画廊,每周同学们都聚在一起讨论自己的想法和收集到的信息。这一点上我觉得英国本地学生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极强,远胜过我们几个亚洲学生。当然这里也有我们对语言和英国社会不够熟悉的原因。最后还是Helen找到了这个相对而言很便宜的画廊:hotel elephant galary。大家自然地组织在一起,互相挑选作品,提出建议,根据作品的主题、大小、形态等安排展位。在整个过程里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英国学生都在无私地帮助别人,为他人考虑,比我们中国人还要集体主义,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动不已。
昨晚六点到九点是我们的private view时间,就是像平日里的酒会一样,邀请各界朋友和社会上的艺术爱好者来参观我们的展览,而且晚上九点后还有一个party,我之前以为很少有人来看我们的展览,因为那个画廊的位置有点偏僻。后来才发现我完全忽视了全班17个同学和老师的号召力,大家在facebook上布满了我们展览的信息,当然我们还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邀请到不少参观者。六点过后,小小的画廊空简直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而且不断有新人到来,延续到九点还愈见增多,估计一晚得有好几百号人次。maiko说,等到我们毕业展时,参观者会更多,而且会有很多社会上来寻觅人才的画廊和用人单位,那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接触外界和推销自我的机会。
昨天感觉发生了很多事,一直在说话,一直在讲解,遇到了好多原来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觉得世界还真小。以前在出国前从豆瓣上认识一个一起申请我们学校陶艺专业,现在在圣马丁就读的朋友,一直有联系但总没见过面,昨天晚上终于才遇到,我们一起聊了很久。神奇的是,我俩突然发现彼此还共同认识好几个朋友,看来这边华人的圈子还不小,一不小心就认识了这么多。
要感谢maiko,marion,kriti好多人,看到同学们一件件精美无比的作品,我认为自己技不如人,刚开始心情其实有些低落,他们给了我很多鼓励,在闹哄哄的展厅,说着自己的心事。尤其是和marion,她来自苏格兰,是我们班年级最大的一位,以前没有太多交流,总觉得这位和妈妈一样年纪的同学跟自己很有距离,而昨天和她聊得非常投机,忽然距离拉得很近,她一直在鼓励和开导我,那种长辈般温暖的感觉让我很安全地说着自己的心事,后来真的豁然开朗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起来竟然会产生这样微妙的存在感,忽然感觉原来许多人都与我一样,有兴奋,有痛苦,有困惑,大家都需要敞开心扉,一起探讨和交流。我在这一点都不孤独。maiko也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还对我的下一个创作规划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真的,很感激marion,感激每一个给了我帮助和支持的人。
同几个来自圣马丁学院相同专业的同学聊天,感觉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来到坎伯韦尔。他们觉得我们的东西充满了趣味和灵感,而他们课程的设置非常商业,压力很大,总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计划,很少能停下来思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并且整体氛围和坎伯韦尔很不一样,节奏很快,连技术师都很高傲。想想我们可爱的技术师们,和充满人情味的学校,尤其是浓郁的艺术氛围,觉得自己还是适合这里。当然他们的课程肯定能让他们更多地与市场接轨,更能适应商业化社会,更利于今后的就业。其实说到底这只是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对我来说,有弹性的发展可能更加适合我的性格,而且我觉得,一个有情感的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事业上的发展,还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善良的心,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和物。这些,都是对艺术很有帮助的东西,到最后,并不仅仅依靠技术来感染他人,而是强大的内心和自我。
我们几个结伴回来,已经是将近十点,大家一起选了家中国餐馆吃了顿晚饭,聊得特别开心,对同学之前的一点误解也完全打开,其实大家都很善意,很简单。多亏了这位同学,主动充当护花使者把我们三个人一个个安全地送回了家。
回到家已经十二点多,心里颇不宁静,又貌似宁静,觉得任重道远,想起了一位先贤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4月28日:貌似平静又觉任重道远
小小展厅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