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德国冬季学期开学的日子,今年德国各所高校的招生部门都特别忙碌。因为从今年开始,德国终止了义务兵役制度,这意味着刚服完兵役的最后一届义务兵和今年毕业的中学生要同时申请入学,因此在联邦政府的协调下,各所大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临时扩招,这也成为了德国的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
德国学生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呢?令国人吃惊的是,德国学生并不热衷于追求“名牌大学”,也不追捧“热门专业”。他们选择大学时几乎不考虑该大学的排名或声誉,也不是以就业前景为标准来选择专业的。
大学所在位置似乎是德国学生“报考志愿”的首要标准,大部分学生都偏向于到离家比较近的地方上学。例如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曾经问过一个德国朋友,为什么不申请去柏林或慕尼黑的“名牌大学”读书呢?这些大学很难考吗?回答是:“我为什么要去那些拥挤的大城市呢?这里多好啊,我熟悉这里的餐厅、商店和酒吧,离家也近,放假的时候就能回家看看家人。”
“可是,你们不想去一个远一点的城市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吗?”“反正我们都要去海外念交换课程啊,想要旅行的话,我们就申请去不同的国家交换咯,干嘛非得去那么远的地方读大学呢?”
除了地理位置,当地风景、气候甚至休闲设施等都是影响大学人气的重要因素。据说,德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大学是康斯坦茨大学(康斯坦茨是德国南部边境上的一个小镇),因为该大学就坐落在德国最大的淡水湖博登湖边的一座山坡上,从教学楼的任何一个窗户望出去的景色都非常优美,而这座旅游城市还有无数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至于大学专业,德国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他们并不看重所谓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在德国特别受欢迎的两个专业,不少德国人都认为,授人知识、受人尊敬且假期众多的教师是非常理想的职业,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心理学总是对自己和他人有帮助的。另一个德国朋友告诉我,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确实都非常好,但是他没有兴趣,他以后想去跨国公司从事管理工作,所以他修了企业管理和国际政治这两个专业(德国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至少两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才能毕业)。
所以,总体上,德国学生都倾向于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因此,德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工科专业反倒是“乏人问津”,这些年,德国政府不断发出工程师人才告急的公告,但本国学生依旧兴趣缺缺。
正是由于德国学生并不热衷于追求“名牌大学”,也不追捧“热门专业”,所以即使今年情况特殊,高校的申请和录取工作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德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比较平均。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大学教授属于国家公务员,无论在哪一所高校,同一个级别的教授薪水都是一样的;联邦政府发给每一个注册学生的补贴或者助学金的政策也是相同的。各个高校之间只是在办学特色、研究方向和科研经费方面有差异,而这对于本科教育的影响不大。因此,只要是公立大学的毕业生,都能获得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并不会特别看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当我们在讨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与其专注于北大清华是否应取消地域限制、开放外地学生名额,还不如考虑如何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来提高地方上其他各个高校的办学水平。东西德统一之后,德国也曾经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并最终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和制度安排解决了教育水平不均的问题。在这方面,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确实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