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1年起,联邦教育部和德国大学生服务部(Deutsches Studentenwerk,缩写DSK)每三年会组织一次主要关于大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社会调查,其中社会基本条件和学业的关系是它们重点调查的对象。2009年,共有16370名大学生参与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大学中工薪阶层的子女比例有所增加,从2006年的16%增加到了2009年的19%,这是1982年以来这一比例首次提高。然而,来自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或是特别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仍然超过半数,达到59%。联邦教育和科研部议会国务秘书托马斯•拉谢尔(Thomas Rachel)说,这些数字表明,德国公民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是可能的,但仍然要继续努力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进行该调查的德国高校信息系统(Hochschul-Informationssystem,简称 HIS)的研究人员也指出了德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即父母社会地位越高,子女教育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反之,家庭社会地位越低,子女接受教育成功的几率就越低。数据显示,出生于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家庭的孩子,71%能顺利进入大学;而来自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家庭的孩子却只有24%能参加大学阶段的学习;三年前,上述两者的百分比分别为83%与23%。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三年,来自社会地位较高、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学生中有很多在中学毕业后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HIS的调查员还发现,在德国6个州实行高校收费政策后并没有出现中学毕业生大量涌向不收学费的州的情况。但是,与2006年时的调查结果相比,不收高校学费州的中学毕业生比以前更愿意留在本州上大学,而不愿意去那些收费的联邦州。HIS的调查员称这一现象为“避免学费战略”(Gebührenvermeidungsstrategie)。DSK主席罗尔夫•多比沙特(Rolf Dobischat)却表示,不宜过早下结论。高校收取学费的长远影响只有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才能看清。大多数学生的学费都是由父母支付的,而对某些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些学生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兼职打工,住在便宜的房子里,比如父母的房子或是学生宿舍。
另外,社会调查还对大学生的兼职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德国大学生中有66%在学校附近打工,这一数据与三年前相比增加了3%。他们除了上课和作报告,平均每周工作约13.5小时,加上学习时间,他们每周要工作超过50个小时。那些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双重压力抱怨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