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管内有一层涂层,因此要投放到 ‘有毒有害废弃物’一类,而不是‘碎玻璃’。 ”在最近举行的垃圾分类回收社区活动中,一群来自“热爱家园”公益社团的志愿者耐心地指导居民。海归“金领”江峰是他们中的骨干,虽然加入时间不长,他做出的贡献却很大,因而被伙伴们推选为环保项目委员之一。
“瞒”着老婆孩子投身公益
与人们印象中公益组织骨干多为年轻人不同,江峰已经四十岁出头,是名事业有成的海归金领。
江峰大学毕业后赴德国深造,在德国工作几年,2002年回国。他初次接触“热爱家园”公益社团,是在2009年初,他参加了“热爱家园”在宝山路街道搞的一次垃圾分类活动。从小就对物质的循环利用十分感兴趣的江峰很快就乐在其中,他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人脉优势,负责协助“热爱家园”社区环保项目的筹资活动,并与多个社区协调,让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尽管江峰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公益事业,他的妻儿却还不知道他是“热爱家园”的骨干成员。 “我本来工作就忙,经常出差,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所以家里人一直觉得我很忙,但不是很清楚我具体在干什么”,江峰开玩笑道,“我家里事情管得比较少,所以不能让他们知道我在干什么,不然要被叫回去做家务了。 ”
居民环保意识提高
每月一次的垃圾分类社区活动,江峰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都会展示一张垃圾分类对照表,并指导居民们按图索骥自助分类。他们还和 “绿色账户”合作,居民在每次活动时送来生活垃圾并加以分类就可以换取绿色积分,带来的废弃物不分种类,每件可以积10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就能兑换相应积分的奖品。
江峰表示,有些居民刚开始参加垃圾分类活动,确实是奔着奖品而来。不过,在志愿者们宣传、行动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认识到,改善生活环境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且随着环保意识的初步形成,他们也渐渐养成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现在我们每次搞活动,很多居民会把牛奶盒洗得干干净净、剪得整整齐齐拿过来,对奖品也没什么要求。 ”江峰说。
出资推动垃圾处置体系调查
江峰坦言,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譬如,有居民抱怨自己虽分类投放垃圾,但垃圾车来了以后把几类垃圾重新混在一起运走;也有小区物业负责人诉苦,尽管小区里放置了垃圾分类桶,有的居民仍乱投。
对此,江峰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出资并向社会筹资搞了一个上海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调查。首先搞明白分好类的垃圾各自去了哪里,经过一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之后,将在若干个小区进行试点,调研分类系统是否完善、是否可执行及居民垃圾投放的习惯、行为特征等,尝试寻找一套能在普通居民家庭进行推广的家庭垃圾分类模式,以此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再生资源的利用有个规模化问题,而大量基础数据的收集、积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 ”江峰甚至自己出资来推动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