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的冤案:哥特风与德国
2020.08.26
浏览
来源:
呼和浩特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哥特风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近些年大有抬头之势。由于其强烈的对比效果,视觉冲击力,宣扬的自由主义文化备受部分圈内人士狂热崇拜,但同时也是因为它的这些属性,也让它很难融入正统的文化领域,甚至某些时候还备受“歧视”。为何一个流传千年之久的艺术形式,却同时具有被人崇拜或鄙视的割裂性的极端评价呢?
哥特这个词(Goths)还代表了如今德国人的一脉祖先,它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部族。
但是哥特艺术形式的起源却成了非常容易被人混淆的冤假错案,
因为它不但和哥特人没啥关系,并且还是法国人发明的。
十二世纪中叶, 1143年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圣丹尼教堂,在法国巴黎建成,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成了这一时代潮流爆款。
由于改良了罗马式建筑的力学结构,使得哥特式建筑能够实现突破历史性的高度,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所以当时的贵族及教廷,为了凸显自己的财富与实力,都争相采用了这一新进的建筑设计,大量精良的建筑到今天依然是欧洲文化的体现。这也是欧洲长久以来一直得以在文化上傲视美国的一份含金量颇高的“软实力”。不过也由于哥特建筑的爆红,大量贵族希望在自己的庄园中盖起地标性的堡垒,凸显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与自由,他们驱逐了大量周边的镇民,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只好牺牲他人的自由。
不过,最先建起来这批贵族庄园的哥特建筑很快就由于其过于庞大的体积而倒塌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不过这依然不妨碍贵族们的雅兴,因为很快一个崇拜养“盆景”的文艺派就跟上了这股潮流。他们热衷于探访各个哥特式的废墟,迷恋残砖壁瓦上盘踞生长的植物,用自己随身的画笔记录下它们毁灭的痕迹,带着后人一同纪念这份从瓦解与消散中诞生的自由。
可是,到目前为止,这种艺术风格都被当时的人称作“法国式”,和哥特人压根就没啥关系。只不过是它实在是生不逢时,之前象征西方文明起点之光的罗马在公元410年被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领的蛮族军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三次围攻,破城后又在城内任意抢掠三天。,直接造成了罗马文明的崩溃。所以哥特式出现的时期,基本与欧洲黑暗时代重叠在了一起。加上那时期鼠疫横行,到处弥漫着瘟疫与死亡。象征着绝对统治力的神权教廷在瘟疫面前毫无建树,和今天的某国差不多,不断嘴炮攻击,转移仇恨,甩锅给犹太人和女巫,大肆敛财。最终造成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此后的阶段,新兴文化为了与那个时期切割开来,就把“法国式”这一称呼改成了“哥特式”,给这一艺术形式套上了击破了罗马帝国的哥特民族的名号,隐喻野蛮压迫文明,并且将之与混乱,肮脏,死亡,邪恶等概念混合在一起。所以就有了我们现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分裂的表像: 哥特即神圣,又堕落。当然同学们一定不要放过的,就是世界上最著名,位于德国科隆的这一哥特式教堂啦。当时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科隆大鬼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刷新三观呢?很多我们原先以为的事实,却并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