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纠结是中国教育好还是西方教育好,既担心中国教育死板又觉得西方教育太过随意。在这一点上,后映霞老师表示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其实各有千秋。
中国教育强调孩子的一致性、纪律性以及教师的权威性,这让孩子的学习基础扎实牢固。而美国实行的是公民化教育,关注孩子的特质,并根据个体的特质发展优势和能力,强调个体的创造力。两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人格、品质的塑造都是有帮助的。
“我自己的小孩在幼儿园和小学上的都是私立的国际学校,而中学我们选择让他在公立学校学习。而且每年一有机会我就会带他出门转转,让他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这样他就能了解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兼容并蓄,不容易骄傲自大,才能更谦虚从容地融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后映霞老师说。
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
对于大多数中国妈妈而言,可能还来不及思考“理想教育”这个问题便会被沉重的“学区房”、“成绩排名”、“兴趣班”、“高考”等话题拉回现实。妈妈们的焦虑心情影响了家庭,也蔓延到孩子的童年。
尼尔·波兹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中揭示:“儿童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的成人世界。”
我们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让他们在焦虑的成人规则中焦灼成长,也不是为了借由他们掩盖或是改变那些我们自己并不圆满的人生。“我相信,没有一个妈妈会说我生孩子就是为了让TA考清华,上哈佛。”左玮老师表示,“每个孩子都各有天赋。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关注TA的天赋,相信TA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妈妈不“焦虑”,孩子或许会更有发展
而对于妈妈们的焦虑,后映霞老师表示理解:“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妈妈们要奋斗在自己的职场,要谋划孩子的未来,还要维持家庭的运转,确实非常艰难,也很容易焦虑。这种时候,我建议妈妈们更要放平心态,减少攀比心理,可以和自己的父母聊一聊我们变成现在的自己是当年父母所期望塑造的样子吗?可能根本不是。那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强求自己的孩子呢?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TA会有无限的可能,也会有无数个发展的方向。而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特性,给予成长的土壤,多多关注与陪伴,让TA能茁壮成长。”
真正的教育是有温度的,它不是笔直而狭窄的那一条所谓“成功”的标准道路。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能让孩子更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毕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