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金融报》调研了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的教育背景,
拥有高学历人数高达84%,48%毕业于985学校。
一张我国知名企业家乌镇聚餐的“网红”照片,也被戏称为
“学霸局”
,足以证明学历依然重要。
高学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求职“敲门砖”,也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正如汽修工孙同学相信,自己会在这个行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深造后能发挥出来的工程专业能力、眼界、独立的思考能力,是深造带给他最大的“筹码”。
如今,毕业生深造成热门选择,国内读研或海外深造,已然成为我们提升竞争力的两条路径。
严苛的分数选拔VS.个性的综合背景
短至数月长达数年的备考过程,是一次对自己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国内考研侧重分数,统一的招生考试和面试成绩是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政治、外语、数学等公共科目、专业课考试,以及严苛的分数选拔,利于巩固大学所学知识体系。
导师面试环节,侧重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而如何准备与导师“套瓷”也是不小的挑战。北京某研究生学姐谈考研经验时提到,提前旁听报考方向的导师课,提早明确未来的专业研究方向,主动收集导师相关信息如:论文发表、研究方向、科研经历,处事风格、指导模式,是一次对自己规划能力的磨砺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
申请海外院校,分数不再是唯 一考察标准,录取标准相对“灵活”,更重视从综合维度衡量录取者能力。《纽约时报》对数百名招生官采访后发现,招生官希望从申请材料中看出申请者的领导力、学习能动性、冒险精神、情商、好奇心、批判思维、克服障碍等等能力,而非单单一张全A成绩单。因此,也要求申请者除了兼顾成绩,还要提早规划实习、科研、课外活动、竞赛等项目,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色与多元价值。这也利于塑造我们的独立人格,发掘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收获不止于学历
据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国内毕业生在职场中所发挥出的专业知识更为雇主认可(认可度41.2%)。国内读研培养周期较长,通常2-3年的读研期内,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深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完成课题研究,参与科研院校的研讨会、论坛、学术沙龙等,专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
读研期间,研一系统了解专业文献,提升实验能力、培养建模思维;研二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深入行业内提升自身阅历;研三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国内读研学子更有优势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实践牢牢结合。
《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七成企业重视海归招聘,65%的企业会针对暂未回国的留学生候选人设置专门的招聘流程。海外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思维方式、成长力和国际视野,成为日后求职中的三大优势。国外教育重视学习过程,参与课堂讨论、与教授探讨、写论文、做实践项目、科研,并不断质疑、解决,培养了独立探索、自我成长的习惯。有留学生表示,“海外的教育环境很活跃,教授经常会临时要求我们头脑风暴,提出有建设性的质疑,如果不主动思考,课堂意义就不大。”
入读名校,一张高学历文凭固然可以成为“敲门砖”,而能收获到的国际视野更是终身财富。搜狐CEO张朝阳作为海归代表之一,谈到创业经历时说,“到美国去生活使我见了比较大的世面,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发现了计算机的仙境,……我决定要创办一家与中国有关的互联网公司。” 留学的回报并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