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艺术在中国的教育中似乎只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今天在许多家长甚至老师的脑海里还是根深蒂固。从牙牙学语就开始数数、背乘法表、甚至背元素周期表,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是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站。很多家长只重视主要课程的学习,其他一切与升学和考试无关的东西都要从时间表上去掉。
反观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手脑协调能力、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开发其潜力的重要意义,甚至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67年,哲学家Nelson Goodman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就成立了“零点计划(Project Zero)”,旨在通过对艺术教育的研究来提升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Goodman认为,艺术学习应被视为一种严肃的认知活动,但这个领域尚未牢固确立。因此,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们用‘零’来表示对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认识的空白,‘零’也同时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由于艺术作品是隐喻性的,往往是多层次的、模糊的,而且充满细节,它们表达了艺术家的意图,凝聚了许多意义和目的。此外,艺术作品的产生本身就具有引起人们注意的目的。艺术家们通常希望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看待艺术和学习思考之间的一个深层联系就是:艺术自然地会引发深层次和延伸性的思考。
那么,怎么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思考从而进行“思维教育”?通过艺术思维,学生能在艺术作品和课程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视觉艺术和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增强学生在艺术及其他领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艺术思考以艺术家的调色板为中心隐喻,巧妙的思维“调色板”由六种思维方式组成,通过这些思维方式的锻炼,能逐步培养出深度、批判性与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这六种思维方式分别是:
推理论证(reasoning)、探索观点(exploringviewpoints)、质疑与调查(questioning &investigating)、观察与描述(observing &describing)、比较与联系(comparing &connecting)、发现复杂性(findingcomplexity)
每种“颜色”都有几个特定的操作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被灵活而频繁地使用,学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各种小组中使用;它们不仅可以适用广泛的主题和艺术作品,还可以在各种学科中进行运用,不论是绘画、历史事件还是数学运算。
作为一个整体,这六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观察自然导致推理,这与质疑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又关乎联系,等等。下面一起来看看,怎么通过思维“调色板”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标。
思维调色板
推理论证(reasoning)
推理论证强调形成合理的解释和想法。我们所熟知的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就非常注重论据的运用。这一部分就是着重培养如何使用证据,捕捉本质意义,并讲述合理的故事来解释事物运行的方式。
探索观点(exploring viewpoints)
探索观点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或观点来观察事物从而发展洞察力,强调观点采纳、角色扮演,以及从不同职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例如,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它要求学生进入人物或物体的角色,包括照片、故事、艺术作品和历史事件等等,想象他们自己在那个观点中,并从所选择的观点发言或写作。
质疑与调查(questioning & investigating)
质疑与调查强调提问,是激发好奇心和引导探究的一种方式。重点在于如何问好问题,对困惑更敏感,以及发现和探索问题。问题是一切教育开始的契机。
观察与描述(observing & describing)
观察和描述的主题在于注意和交流印象(包括情感和感官印象),并强调仔细和广泛的观察,自我意识和详细描述。
比较与联系(comparing & connecting)
比较和联系包括使用想象力进行有见地的比较和连接。这个思考程序注重比较和类比。
发现复杂性(finding complexity)
复杂性强调发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事物。这个领域的思维方式集中在发现多个维度,揭示多个层次,探索组成部分与最终目的的关系。
其实,“艺术思维”是利用艺术品这个实体,运用不同的问题和图表作为工具,训练并激发孩子的思维的过程,最终增强学生在艺术及其他领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只要孩子直接深入地思考艺术作品本身,真正的艺术思维既能发散又能清晰地思考,这种思维就有利于任何一门课程。
虽然这些训练看似和学习学科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能也不如直接补课和刷题那样可以迅速看到直观的结果,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真正学会思考。家长和老师作为启蒙者,应该为可能性思维提供支持,而不是执着于一个功利的结果。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这些思考方式和工具,帮助孩子得到思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