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德国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表现如此之糟?
今天我们来听一位曾经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谈一谈他眼中的德国教育。
我在德国11年
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德国的浪漫之都海德堡。当初抱着对现代社会学三位现世神明之一的马克思韦伯的崇拜,跑到德国去进修社会学专业,对于这里教育的体会是,德国的教育体系有别于我们现在主流的英联邦和美国。
秀美的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和大学城,是浪漫德国的缩影。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十六世纪的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已成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
大学没有名次排列
德国的大学没有正式级别上的名次排列,也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所谓的精英大学大都为德国历史比较久远的高校,受到德国中央政府的经济资助,而其他高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各地方政府。正是由于是公立高校,没有学费,因此德国教育资源分配比较平均,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在专业设置上也都有自己的强项,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以“好”或“不好”来区分。
但正是因为大部分高校都偏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在QS或是TIMES的综合实力排名上,表现都不佳。德国最突出的优势是学费低,专业发达。因为是个高福利国家,基本上德国大学是不需要学费的,只有注册费或低廉学费。
重视教育的古老传统
德国的教育政策可以追溯到1740年,普鲁士崛起。普鲁士是德国北部的一个很小的日耳曼部族,但他能在短短100年之内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方面是由于其及其缜密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由于其大量的教育投资。免学费的德国教育雏形就源于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到后来还有洪堡教授提出的学术自由。无论源自哪里,如何的社会背景,只要你求学,德国永远向你敞开大门。二战后,几乎成为废墟的德国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就成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一的国家,这靠的就是深厚的传统科研底蕴和强大的教育实力。
弗里德里希大帝(1712年-1786年),普鲁士国王,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1763年,他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普通义务就学法”,要求普鲁士王国内所有 5至12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学校教育(1754年时增加至14岁,现代的规定至少18岁)。1740年他死于水肿病时,全国的学校已从1717年时的 320所乡村学堂,发展为1480所。此后,欧洲各国也纷纷效法。
高额的政府资助
德国的《明镜周刊》基本上每年都会对德国的大学和专业进行评比分析或排名,许多专业在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名列前茅,例如汽车类专业,机械制造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环境保护专业等。跟英美相比,德国依然有世界顶尖的教育,高超的学术水平以及历史悠久的大学,学制短:三年取得学士学位,两年取得硕士学位。
虽然英美国家的奖学金数量比较多,但主要还是抵偿了高额的学费。但是在德国,政府每年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投入大约为7000欧元,这个费用当然包含了师资、硬件设施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投入,而学生所缴纳的一点点学费根本不足以抵偿政府的教育支出,因此说,德国的教育直至今日依然还是遵循一种福利教育的模式。
从2014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16个联邦州将全面取消收取学费,仅萨克森州还在收取每学期不超过500欧元的学费。留学生在德国高校毕业后,可还以申请一年时间的找工作签证,在找到工作后,工作满2年可申请长期居留许可。
严格的课程设置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欧洲文明之所以先于亚洲文明萌生出资本主义,是由于其对规则的驾驭,尤其是日耳曼民族。德国与英美传统教育体制有很明显的区别,德国崇尚应用技术,倾向于应用技术的前沿开发,所以德国高等教育专业的实用性都很强。同时,因为德国学校要求非常严格,学生的毕业率比起其他国家要低很多,所以德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应变得很高。
德国高校课程分为vorlesung,seminar ,uebung三类。一般来讲vorlesung都要附带一个seminar和uebung。seminar要拿到学分是需要和同学配合做报告的,这要求团队协作能力,如果其中一个人在报告中出现失误,那么就会影响整个团队;uebung的结课形式大多为论文或是考试。也就是说你要想在德国高校拿到一门的学分,意味着你可能会既要做报告,也要考试和写论文。面对这么严格的教学,很多中国高校的学生在刚入学时会非常不适应。
结语
“德国人真正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每所大学固然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并无优劣之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与美国大学体系不同,你没法拿哈佛、耶鲁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大学相比。在我们看来,不公平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侵犯。”
——海德堡校史专家彼得·默斯伯格教授
结语文字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海德堡大学:一所‘很好’的德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