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英国政府高官将齐聚英国首相的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庄园,讨论起草一份关于英国政府脱欧立场的白皮书。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7月1日报道,特雷莎·梅说,她不会任由内阁中反对她脱欧方案的强硬脱欧派大臣们欺负,也不会按照他们的意愿离开唐宁街10号首相府。
特雷莎·梅在契克斯庄园会议紧张筹备之际对在脱欧问题上与她唱对台戏的内阁大臣们发出这样的警告并非没有来由。据报道,已经有6名保守党内阁大臣想让特雷莎·梅下台,自己好取而代之。与此同时,有20名保守党议员正准备竞选保守党主席,同时在议会中通过台前幕后的活动来争取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
6月11日,英国议会大厦前悬挂的英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内斗浪费时间
两年来,英国国内围绕脱欧问题的争论仍未结束,争论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停留在脱欧的“软”与“硬”两种方式上,而不是如何在与欧盟的谈判中为英国争取更多利益。自英国和欧盟双方主要谈判人选在去年4月29日揭晓以来,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但《泰晤士报》认为英国受国内政治内斗的牵制,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付欧盟上。激烈的政治内斗使得特雷莎·梅无法按计划在在6月28日欧盟峰会举行之前拿出关于关税安排等脱欧计划。
契克斯会议预示着新一轮英国政府内斗的开始。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将是英国内阁中脱欧意见相左的两大阵营再次直接对垒。有专家表示,此次内阁内部争斗中可能会迫使特雷莎·梅直接回答过去两年中一直回避的问题:她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脱欧?
英国街头写有亲欧标语的大巴车
不时反叛的议员、公开与首相唱反调的内阁大臣,以及上街要求举行第二次公投的民众和逐渐失去耐心的跨国公司高管人员,不仅是被脱欧问题严重撕裂的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也在英国的肌体上不断制造新的伤口。
每当梅首相提出一个方案,马上就会遭到内阁内部重臣的公开反对。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就曾多次与梅首相唱反调,尽管英国舆论界不时出现撤换约翰逊的呼声,但梅首相一直容忍他留在外交大臣的位置上继续对英国内政问题公开说三道四。这是梅首相被舆论认为政治上非常软弱的一面。
红利难以兑现
英国与欧盟的脱欧谈判进展缓慢,谈判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使得英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由脱欧引发的阵痛已经波及经济领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表示,由于脱欧导致英国失去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地位,使得英国正进一步落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6月表示,脱欧使英国经济增幅在西方七个工业国家中接近最低。特雷莎·梅6月17日宣布英国政府将在脱欧后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增加经费,数额达205亿英镑(1英镑约合8.76元人民币)。据报道,这笔资金被称为“脱欧红利”,即有一部分将来自英国脱欧后停止向欧盟支付的费用,另一部分可能来自调高的税收。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左)和欧洲委员会主席容克
与此同时,在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这一天,伦敦暴发10万人上街大游行,要求英国政府在脱欧最终协议出炉后再进行一次全民公投。由于特雷莎·梅政府已在去年7月明确拒绝举行第二次脱欧公投,而且举行第二次公投的诉求并不具备法理基础,就像《金融时报》等英国主流报纸评论的那样,“要求举行第二次公投实际上是一场黄粱美梦”。
以妥协求自保
如果说政治就是谋求生存的艺术,那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无疑是深谙此道的政治家之一。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生死考验”,目前领导少数派政府的特雷莎·梅在脱欧问题上不断作出让步以求自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近来事态发展表明,英国政府在面临脱欧压力、美国贸易攻势以及英俄关系恶化的内外交困中又度过了一个难关,暂时缓了一口气。
英国《旗帜晚报》曾评论说:“在政府内部有一种说法,即特雷莎·梅是一个比看上去的样子要聪明很多的政治家。”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最新出版的一期中表示,“特雷莎·梅善于作出让步以求生存,这次她作出的让步避免了(在就修正案表决时)被议会挫败的局面。”
留学生最担心的“教育影响”
脱欧之后的英国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预测其历史走向并非易事。在教育领域,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在于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高等教育和科研经费等问题。
短期来看,英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从长远来看,英国的经济前景还存在很多争议。支持脱欧的经济学者却认为,脱欧后十年英国经济反而会增长4个百分点。无论是何种情况,新兴行业在英国的发展前景都被看衰,英国将更加依赖于其传统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已经享誉海外的教育产业。贵族公学和大学可能会通过降低学费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英镑的贬值加之脱欧之后关税的下降,会使留学英国的成本降低。同时,教育质量永远是学生选择留学国别的首要考量因素。
英国大学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有四所高等学府跻身世界八强。如何维持经费来源、避免人才流失将是英国保住教育龙头地位的关键。对于一个把教育当成头等大事的国家,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在脱欧等一系列政治问题的进行下会使得英国名校教育质量下降。
事实上,学费上涨很可能促使英国大学加大在欧盟地区的招生力度,而空下来的名额也将增加中国学生的录取机会。以史为鉴,80年代初,英国开始取消给予非欧盟学生的补助,学术界一度判断国际学生人数会大幅减少,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因为大学都发现招收国际学生是增加收入的捷径,纷纷加大了招生力度。
伦敦国王学院公关事业管理教授艾利逊·沃尔夫说:“留在欧盟的理由很多,但是维持大学教学及科研经费并非重要因素。”关于欧盟科研经费,她说:“英国为欧盟科研的支出巨大,我们大学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或许略超我们的支出,但盈利甚微,别忘了欧盟的行政开销也不小。”
尽管正式脱欧的日子一天天逼近,英国内阁仍在围绕“硬脱欧”和“软脱欧”进行激烈的政治内斗。“硬脱欧”也好,“软脱欧”也罢,有一个事实不能忽视:脱欧是英国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但实现脱欧却不是英国人单方面就能做到的事,英国的脱欧方案必须获得欧盟的同意才能算数,否则就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