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围裹下,总有些身影,会为人们所忽视,逆行者、视障人群、藏区妇女、临终老人等,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成了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人不断下沉,然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倾听着远方呼唤,用创意与智慧去做出改变,让微光也能彼此照亮。
后疫情时代,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8月30日,易善青年公益领导力论坛第二期线上举行,这群平均年龄在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在深度服务不同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创新互联网传播玩法与设计理念,将温暖触角蔓延至生活细节,用行动去理解社会,以公益情怀为重启美好生活充值赋能。不因小众而渺小,他们希望每一种生命都能够被尊重与被看见。在线咨询
香格里拉藏族手工艺品
藏元素融入日常用品,漂流展丰富文化消费场景
由于多种原因,许多藏区农村妇女找不到灵活就业的机会,此里卓玛和她创办的阿若康巴文化社,特别组织她们及残障人士等免费进行手工艺品培训,并通过旅游区商店对外出售。萍水相“缝”,一“剪”钟情,于穿针引线间,绣品不仅帮助她们提高了经济收入,更寄予着她们对生活的全部热爱。
疫情冲击下的香格里拉,游客锐减,手工艺品销售额在今年2月到4月趋近于零,妇女们的生计面临着很大考验,而且如何在体现藏文化内涵的同时,打动外地游客,特别是年轻群体,也是卓玛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这群藏族妇女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她们善良,渴望改变,但由于缺少了解,消费者同她们之间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我们要为这座桥添砖加瓦。”一位同学说。
她与另外两位同学在对72名目标消费者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在消费者心中,品质与公益属性是最能打动他们购买产品的因素,而销售额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原料成本较高导致价格贵、设计不够新潮、实用性差以及销售渠道有限。
据此,他们提出在景区实体店之外,还可以开设微店及淘宝店铺等多购买渠道,并在朋友圈、、B站、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实现与消费者情感互动,建立品牌认知度。
针对年轻消费者,他们建议特别打造两款产品:以羊毛毡为原料的手工制作书签和“龙马精神”马克杯。
“羊毛毡手工书签的色彩将选用紫色、蓝色等治愈暖色系,顶部会以羊头、马头或者龙头等萌系藏区动物造型设计,帮助读者享受阅读时的指尖温暖。‘龙马精神’马克杯能激励人们铭记共克疫情时的艰辛与万众一心,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龙年出生的人明显更多,他们也热衷选择带有自己生肖的纪念品。”一位同学介绍。
在线下层面,他提出在文化消费场所进行手工艺品展示与销售,强调“线下公益体验”,一方面慢生活节奏方便消费者有更多时间观察了解,另外场景也决定了实际消费能力。
他专门设计香格里拉旅行箱,希望能以漂流展览的方式让藏族妇女手工艺品走出去。“旅行箱本身具有‘远方’的概念,同时又便于移动展览。展品区可以是手工艺品和创作过程的照片或故事,背景可以体现藏族特色元素,在每一个旅行箱里也会有优惠券,促进收藏、购买,射灯主要为凸显艺术性效果。”他说。
“我们希望心灵手巧的藏族妇女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也希望忙忙碌碌的普罗大众能停下来了解一下藏族文化,从中获得能量,找到内心的片刻平静,更希望藏族手工艺品能与公众联结促进民族和谐。”大家分享参与项目的真实感受。
听了学生们的方案,此里卓玛非常感动。“每个人做每件事情,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在开始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怀揣一颗善心,他们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总能被更多人感知,不仅来自这些藏族妇女,更多还有这些中学生身上。”
视障人士公益项目
第一视角独白,公益短片触发共鸣心理
“别挡道啊!”“不会吧,看不清还在外面转悠,不怕被车撞啊!”在我国,有1731万视障人士,据调查显示,30%的视障者不愿意踏出家门一步,他们的生活困难重重。
在公益实践中,一位同学了解到视障群体的生活现状,原创导演了一部《看见》公益短片,从前期策划到拍摄脚本,再到后期制作,以独白形式,多次运用大光圈及慢门拍摄技巧实现人物和背景虚化,营造视障者视角模糊感,呼吁公众给予视障者更多关怀,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
他的原创公益短片《看见》:
“视障者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与普通人一样。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旁白是‘最终我还是在这个光明的世界里迷失了’,即便身处光明,却依旧迷失,因为社会容纳不下他,而在这个时候他会选择怎么做,自我放弃还是继续前行,这个选择其实也是留给观众自己。”他在分享创作初衷。
“通过微电影或短视频让大家了解视障群体,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我想要呼吁大家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称呼他们为视障者而不是盲人,因为盲人本身就是一种偏见,以后在相关视频制作中也可以从这点切入。”成都市三渡潜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李英杰评价道。
老年群体临终关怀
自制公益海报,呼吁爱与陪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5亿。风尘仆仆行走一生,面对死亡议题,他们又有哪些心愿诉求?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呵护,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服务于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同学深刻理解到,“生老病死是万物定律,我们没办法阻止其发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去爱身边人,以及让身边人感受到被爱。”
经过调研和采访,王映茹发现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缺口巨大,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多为下岗失业或是流动人员,只能接受简单培训,而且志愿者来源不稳定,养老条件设施比较有限。
“造成老人无人陪伴主要有四点原因:子女在外,工作繁忙,只在重大节日才会相聚;由于各种原因,老人自身不愿社交;由于财产纠纷、观念冲突和婚姻危机等原因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破裂;失独。”在此基础上,同学自制了公益海报,希望借此呼吁大家学会感恩和表达爱,珍惜与家人的相聚时光。
“年轻人能够对老年关怀临终这一主题感兴趣,本身就十分难得,因为在快节奏、吸睛内容如此丰富的当下,很难有机会,通过关注衰老、疾病乃至死亡等议题,引发思考和反思,让我们更清楚哪些事情对自己来说弥足珍贵,让爱和陪伴更多地存在我们的生命里。” 公益实践创新导师宋婧也分享了切身感受。
野生动物保护
心爱之物建立情感联结,原创T恤凸显青年动保主张
伴随疫情,野生动物保护再次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报告显示,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全球野生动物灭绝了2/3以上,而人类活动是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两位同学发现16岁到25岁左右的年轻人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了解非常匮乏,很少参加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他们更加注重环境利益而非经济利益,针对野生动物保护周边文创产品,大多数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产品本身功能性与价格是他们促成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在不断缩小消费者年龄以及品位区间后,其中一个同学确立了目标消费者,将产品定位为江豚和绿孔雀主题的钥匙扣。
“将野生动物这一地球心爱之物与个人心爱之物相连接,缔造出两者结合的钥匙扣,并将动物保护概念融入其中,我们每天拿在手上,也是将野生动物放在自己的手心里。” 他这样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还在钥匙链后面设计了防丢报警装置,以便消费者更快速方便地找,防止丢失。
把“长江微笑” 穿在身上,另一位学生希望原创设计一款T恤,引起公众对江豚保护的关注。“我们将图案印在正面,直接展示年轻人的主张与态度,而且每件单独编号,体现限量与稀缺性,在销售方面,我们提倡买一捐一,消费者购买一件T恤,50%的钱用于捐给公益保护机构,提升产品的公益价值。”他分享说,“野生动物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它们也需要被保护。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却也越来越冰冷,希望人类攀过一个又一个高峰,不要忘记了脚下的众生。”
疫情下的服务群体
网络小游戏助力城中村儿童安全保障
疫情之初,许多社区服务人员奋战在一线,即便缺少必要防护,却仍为社区居民安全不辞辛苦。在服务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过程中,一位同学为受疫情影响的城中村儿童特别设计了“工具包”,让孩子们可以在安全环境中玩耍,也让作为社区服务人员的家长们安心放心。
为了让孩子们更感兴趣,他将注意力放在制作一些安全小游戏上,例如用电安全小游戏,类似跑酷形式,可以即时看到图片里的危险标志,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里规避有电物品,另外还有针对新冠疫情设置的小游戏,孩子们通过游戏了解到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养成健康好习惯。
“我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了解到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在安全的环境生活成长,不再因为安全知识缺失而受伤。”他说。
疫情下的服务群体
致敬被忽略的逆行者,真实记录促进城市包容
除了社工之外,还有一群人,每年工作超过340天,每天超过12小时,疫情期间,他们是让空城的心脏持续跳动的人,他们就是外卖及快递小哥等城市服务者。“每天接50-60订单,测量体温20-30次,接触150-200个包裹,消毒10余次,洗手洗到脱皮,他们依然在路上。”
考虑到公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来自成都的同学先是设计了群像海报,更加直观地呈现出这一群体真实状态,随后又对几名城市服务者进行深度采访,围绕疫情当下以及日常生活、困境与期望进行记录,最终形成了近四千字的文稿,让他们的声音与诉求也能被平等地听到、关切到,促进社会认同和城市包容。
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快递员通常会将自己认为是底层服务人员,由于社会福利保障、⼯作尊重程度、 传统故有观念以及准入⻔槛等,他们的⾃我职业认知和社会认同感较低,另外,在工作量之外,还要应对客户投诉或是任何非骑手原因造成的突发情况,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
“我希望,外卖和快递员能够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同时建议建立健全防止恶意投诉平台机制,明确商家与外卖员各种责任,平台能为他们配备正确且安全的骑车路线,避免逆行风险,最后还想呼吁公众,每个人能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让他们不再害怕超时而闯红灯。”他说。
#专家寄语:
“后疫情下,青少年要拥抱变化,培养全球胜任力”
“有野心、国际范儿、服务社会意识强。”
这是新东方前途出国美国本科部明磊眼里定义00后的三个关键词。
作为青年公益领导力项目的设计师之一,他感叹于这些年轻人身上的勇与热。
“80后、90后更多地是喜欢服务自己或家庭,愿意挑战一些别人做过的事,以他人为标杆,去复制和模仿,但00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往往不限定视角地去服务社会某一类人群,并尝试挑战过去曾无解的问题,打破规则,却又有极强的群体共鸣与社会责任感。”
通过服务不同的公益组织,明磊以为,学生们的学术兴趣也能够得到良好启发,大部分都能从中找到从业方向,他们希望以后能为所服务的人群持续输出力量,而且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抗挫折能力,有助于个人成长,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过去,人们经常强调素质教育,但当下对于00后来说,我们更多提及的是赋能全球胜任力,不仅要有学术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具备独立人格批判性思维。”明磊说,“公益和体育对于我国新一代初高中生培养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升学,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育素养既能培养竞争意识,同时又强化了规则下的合作精神,而公益素养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商与情商,只要具备这些因素,他们最后都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后疫情下,明磊建议学生们学会接受困局,拥抱变化,跟上社会发展节奏。
“许多学生在疫情第一时间参与到易善青年公益项目中,线上调研、收集数据,这其中有近98%的学生之后都有选择9月份上美国大学网课,而那些完全在家处于停滞状态的学生,会很保守选择延期入学,因此拥抱变化的能力相辅相成,一环扣一环。”
疫情并不会框限住公益实践的热情,不论线上或线下参与,每个人总能找到方式为社会输出给更多的光与热。
其实,来自这些中学生身上的正能量,也从未局限在个体上,他们关心世界,又关注细微,因爱与责任而自发集结,并慢慢发酵,为小众不再渺小,也为每一个生命都能无畏高歌。在线咨询
*文章转载自凤凰新闻
【免费在线服务】
如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 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
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