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6~1997年哈佛大学共开设核心课程152门,分为6大领域:
1、外国文化(19门) 2、历史研究(32门) 3、文学与艺术(53门) 4、道德评价(11门) 5、科学(25门) 6、社会分析(12门)。
其中历史研究又分为历史研究A(17门)与历史研究B(15门),文学与艺术又分文学与艺术A(20门)、文学与艺术B(18门)、文学与艺术C(15门),科学又分科学A(12门)、科学B(13门)。
哈佛大学规定,每个本科生必须从核心课程计划中选修8~10门课程,而且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一门,否则不予毕业。
二、核心课程的特点:
1、拓展人文视野,关怀人类整体。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外国文化领域、历史研究领域、文学与艺术领域、道德评价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课程。可见,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整个核心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2、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与训练。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与传授,而是着重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罗索斯基(HenryRosovsky)所言:“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知晓在这些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与结果。在这些领域里各种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获得,它们怎样被使用,它们有什么价值,每一个领域中的核心课程,虽然题材不同,但它们强调其特有思考问题的方法则一样。”
3、注重左脑右脑的同时开发。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由左半脑与右半脑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左右半脑尽管分工不同,但必须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左半脑善于逻辑思维,右半脑善于形象思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文学与艺术领域的课程与人的直觉有关,主要训练人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开发左脑。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这一特点与当时美国《零点项目》立项不久而引起的对科技人员人文素质的重视有关,期望通过双脑开发,促进学生,尤其是那些未来科学科技人员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4、注重基础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加强基础是核心课程的一个出发点。在核心课程中,各领域A部分的基础性较强。比如在历史研究A中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世界重大事件的背景与发展,重点介绍的是事件的历史脉络。
5、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计划中虽然没有明确提“课程整合”,但在实践中却一直在通过课程整合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开设的课程涉及面相当广泛,涉及诸如历史学、文学、文化史、物理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多学科的课程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另一方面,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又不再是单一的分科课程设置,而是有大量的跨学科课程的存在。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对于所修课程的内化程度,以及这种内化是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这也正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追求。
三、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理念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学生需要指导以达到目标,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刺幽默
23a. 德国文化:从Kaiser时代到纳粹时期,1890—1939 26.东亚的工业化进程 28.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与文化
30.通过文化锻造民族:德国从路德到康德以及后康德时期 34.南美文明 40.近东古代文化遗产
46.加勒比群落:社会经济变迁与文化适应 48.文化大革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