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还在为父亲给的一万块生活费而不满时,一名清华贫困生却用拮据的生活费资助了4名孩子读书。他在树洞里的匿名自白受到了广泛关注,物质清寒但精神富有的求学经历感动了很多人。
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他的大学生涯过得异常贫寒,只能依靠每年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度日,无论如何节俭和规划,每个月的生活费仅有400元左右。难以想象他以这样的条件要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学习与生活。
同学在盛夏吃西瓜时,他只能默默喝水;
在食堂吃饭时,只挑选最便yi的菜;
为了省钱,骑车6公里去做家教赚生活费;
无法承担150元团建费,错过了同学合影……
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能直抵人心。尽管条件艰苦,但他的笔墨并没有着重描写艰苦的生活,而是满满的正能量。不断奋进,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并且用自身经历肺腑之言,谆谆教导学弟学妹们。
他感谢T35列车,尽管要坐一夜,但能带他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完成学业;他感谢学校,有物美价廉的食堂和免费充足的饮用水,帮助自己节省开支;他感谢雇主,当家教时虽然一个小时不过100块,却能拥有每天温暖的晚饭;他感谢企业家,赞助了他自行车和第一部智能手机,还有最重要的奖学金;他感谢同学和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却从不另眼相看,愿意伸出援手。
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在清华读研,拥有了自力更生能力但依然贫困的他,做了两个重大的决定:放弃助学金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用自己的积蓄资助了4名来自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等。
时代需要逐光的灵魂
在树洞里,这篇朴实、不卑不亢的自述获得了几千个关注和回复。想必同样经历过贫困且被救赎的人,都会对他的初衷感到尤为动容吧。
2018年,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王心仪同学曾在《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一文中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2020年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芳蓉同学,从贫困地区踏入名校,初心不改,毅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考古专业。
“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从不是定论,财富的积累、阶层的跨越,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yun,通过教育向上流动,实现人生逆袭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只有吃过苦的人,才更知道在黑暗中奋进的不易。
在这位清华人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干净、纯粹的灵魂,以强大的平静的力量对冲着这个浮躁世界的不安。他出身贫困,但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名xiao,绽放出不屈的光芒;他照顾好自己,也不忘在有余力的时候帮助他人。高等教育给了他走出贫困的可能,成为点亮下一个希望的人,但他不骄不躁,最大的遗憾却是没能在大一时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也正是这份没有被时光和阅历消磨掉的善良与温暖,让人分外动容。
“我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文末,他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亲力亲为地去做一些实事。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拥有直面人生困顿的勇气,愿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轻装远行,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