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公立中学分很多种类,其中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算得上是教学质量上乘的典范,扩张和建立新的文法学校也因此成为提案内容的重中之重。
文法学校竟然完全碾压了我们熟知的“公学”?文法学校为什么曾经被叫停现在又要回归?英国的教育生了什么“病”,需要什么“药”?最重要的是,教育应该怎样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公正,促进阶层流动?一起来看这场关于英国教育改革的论辩。
1. 文法学校竟然完全碾轧了贵族公学?
每年英国教育部都会统计每所中学的高考成绩,并在报纸上发布学校排行榜。
2015年度英国中学排名前10位
排行榜中,文法学校的表现确实不凡,甚至好多都超越了私立学校。前10名里有7所公立学校、3所私立学校,而这7所公立学校中就有6所是文法学校。
2. 什么是文法学校?
说起文法学校这个概念,那就要追溯到1944年出台的英国教育法。当时公立学校被分成三类:文法学校、现代中学(secondary modern schools) 与技术学校 (technical schools)。
文法学校以学业为主,学生必须在11岁时通过一个名为“11+”的考试才能入读文法学校,即“选拔式”(selective)入学体系,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都会考上大学;而没有通过“11+”考试的学生只能上现代中学以及为数不多的几家技术学校,这类学校更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并实行“非选拔式”(non-selective)入学体系。
这样的三分系统(tripartite system),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
-
许多教育学家认为现代中学与技术学校容易被视为二等学校,而孩子们从11岁起就被贴上等级的标签是不合理的。
-
在1950年至1960年间,政治家们也开始起来反对这个系统,理由是:穷人家的孩子请不起家教,在11+考试中不具优势。这等于是说三分系统给予了中层阶级选择文法学校的特权,同时也加固了社会等级划分。
-
另外,对于地区政府而言,同时维持文法学校与现代中学是一笔过于庞大的开支。
于是综合类学校 (comprehensive schools)逐渐走上了大舞台。它结合了文法学校和现代中学的特质,即重视学业,学生入学又是非选拔式的。就这样从1965年以后,文法学校或转型或关闭,数量开始慢慢减少。直到1998年,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立法决定保留现有的文法学校,同时禁止开办新的文法学校。英格兰原先拥有近1300所文法学校,现如今仅存163所,北爱尔兰还剩69所,而威尔士和苏格兰则一所都没有了。
英格兰163所文法学校的分布图
3.
当前英国教育有什么问题吗?
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英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是不是很糟糕?所以需要改回原来的体系?在剑桥大学的网站上小编找到以下数据作为参考:
2015年剑桥大学的本科入取生中有97.7%的学生成绩考到了A*AA以上。其中62.3%来自于公立学校,37.7%来自于私立学校。74.6%是英国本土学生,25.4%是海外学生。
【注:英国高考(A-level)
是三门以上的选修课,学生没有必修课,所以A*AA代表三门课的个别成绩,A*也可以理解为A+】
2013年的录取生中有96.8%的学生成绩考到了A*AA以上。其中61.4%来自于公立学校,38.6%来自于私立学校。75.6%是英国本土学生,24.4%是海外学生。
2011年的录取生中有97.6%的学生成绩考到了A*AA以上。其中58.8%来自于公立学校,41.2%来自于私立学校。75.9%是英国本土学生,24.1%是海外学生。
剑桥大学2011年至2016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表
以上数据显示,每年剑桥大学入取的新生高考成绩大致相似。近几年,公立学校学生的录取比例和海外学生的录取比例都有小幅上升的趋势。大学的招生人数不变,考分要求不变,但报名申请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
从这些数据来讲,丝毫看不出中学教育质量不好或者有下滑的趋势。虽然仅凭一所大学的新生录取数据不能用来证明全英国的中学教育水平,但相信从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的招生数据中同样也能找到与剑桥大学相仿的答案。那么这至少说明英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优秀中学生还是很多的。
然后,就在今年,英国教育部指出,国家督导办公室的评点报告显示,全国有329所学校的初中成绩未达到政府最低要求。该数字远远超过2013年同期的154所。不过这个现象并不代表成绩差的学校越来越多了,而是政府每年都会提高分数要求。尽管如此,这329所学校仍然是值得被关注的对象。
目前,所有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教学都是按照全国统一课程 (National Curriculum)执行。可是到目前为止,英国还没有实行教科书和课本统一化的制度。上课进度和上课内容包括作业内容都是由各个学校和老师自己决定的。有些学校会统一购买最优质的教材并不断更新,有些学校则多年用着同一套课本。还有学习氛围和家庭因素等等原因,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4. 梅姨的教育改革到底想怎么改?
教育改革绿皮书到底说什么?
首相特蕾莎·梅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创办新的文法学校,撤销1998年布莱尔首相的原法案。现有的文法学校也将被赋予扩建的权利。
2.每年拨款5千万英镑来帮助文法学校成长,而且政府不会限制选拔式学校的数量。
3.现有的综合类学校将被允许以选拔方式来入取学生。
4.综合类学校的学生将有机会以借读性质入读文法学校的部分课程。另外在14-16岁的年龄段,为学生提供转校的机会。
5.新的文法学校必须承担一些义务,比如协助建设和管理一所附属小学,或者在周边地区协助建设一所非选拔式姐妹学校。新的文法学校也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
6.开放建设更多的宗教类学校,比如开设新的天主教学校。
7.大学和私立学校将有义务去资助公立学校和协助教学或建设新学校。
从上面的改革措施可见首相特蕾莎·梅想借以上方案来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和解决学区问题。
学区房这个概念不仅仅中国有,英国也一样。入读公立学校除了你要有英国合法居留身份外,你还必须居住在该学校周边一定范围以内。因此,富人纷纷搬到好学校附近居住,房价也被炒得很高。穷人买不起也租不起,就只能去差一点的综合学校念书。
虽然富人也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但谁不想既享受国家免费教育又同时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呢?所以一所好的公立学校的入学竞争往往比私立学校更胜一筹,而家庭背景富裕的孩子依旧享有优势。如果每个地区都能覆盖到至少一所好学校,那么学区问题就能得到缓解,穷人家的孩子也会有更多平等的机会。
对于英国的中低层收入家庭来说,想读好的学校并不是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争取到的,还有很多局限性。也就是说目前的教育政策根本不能给到他们最公平的待遇。特蕾莎·梅想改变这一社会流动性问题,所以这次教育改革议案的主要受益人群是英国的中低层收入家庭。
5. 这项改革为什么会争议激烈?
这项议案如果在国会商议通过了,那么它将被正式立法并实施。不过目前来看,争议十分激烈:
更有一些指责称兴建或者扩建文法学校未必是解决方法。在过去几年间,已经有不少文法学校扩招过学生,但其结果反而使学校的平均成绩下滑。英国目前缺少的是好的老师以及好的教师培训机构,如果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拿什么来建学校?历史无法证明文法学校对于解决社会流动性有任何积极的效果,我们也不需要倒退到50-60年代去。
也有人说,选拔式体系未必是件坏事,考试系统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英格兰民意调查分布情况
而一份网络的民意调查则显示民众对于文法学校的呼声还是很高的,尤其在文法学校集聚的地区。更有调查显示,有62%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参加文法学校的入学考试,15%不愿意,23%说不知道。但如果孩子通过了考试有67%的家长会支持孩子孩子入读文法学校,10%不愿意,23%依旧表示不知道。
争议仍然在继续。特蕾莎·梅的改革是否能够推行?这会不会成为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了解更多英国留学细则,点击咨询在线客服,或直接拨打0571-56667666转英国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