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让留学不再孤独(上)
有这么一群小留学生,他们家境优渥,十几岁就被送到国外接受优质的教育,却无可避免地遭遇了剧烈的文化冲突、青春期的彷徨叛逆和心理的孤独无助。在近日广粤会举办的“高中留学生分享会”上,记者见到了三个美国小留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经历过最初的抗拒学校、孤独无援,承受过巨大的学习压力、交友阻力,也曾濒临心灵崩溃的边缘。然而,是兴趣的充分发展,帮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重拾自我,突破隔阂和禁锢,成为校园最亮的新星。他们的故事,是对即将送孩子入读海外中学的小留学生家庭最好的启示。
A 对篮球的热爱,让他成为美国高中的校园之星
Sunny 17岁,美国北野山高中十一年级
“熬夜做功课,眉毛都掉了一块”
广州仔Sunny初三转到美国一所私立男校读书,一开始他是拒绝的。“初到国外,对男校完全不了解,我非常抗拒,很沮丧。”Sunny坦言。美国的中学学习非常看重日常表现,每一次作业,每一次小测验都算入最终成绩。“因此我常常熬夜做功课,效率很低,睡得晚起得早,所以上课也总没精神。为了考高中,我眉毛都掉了一块!”
2013年,Sunny考上了全美私立高中排名前25的名校北野山高中(Northfield Mount Hermon School),入读十年级。在承受着巨大学习压力的同时,他每周还至少要做4小时学校规定的劳动,曾到厨房洗碗,到农场摘果子,甚至清理动物的粪便。这一度让在国内养尊处优的他很不习惯。
在学业和课余实践之外,Sunny还深深地感觉到了孤独。“最难克服的不是语言关,而是胆量和勇气。”尽管他已经尽量主动开口交流,告诉自己不要怕被别人嘲笑口音和语法,但还是很难与美国同学深交,“背景和文化实在太不一样了,融入真的很难。”
“打了一次篮球,学校惊呆了”
就在一筹莫展中,对运动的兴趣,帮Sunny找到了重建自信的第一步。Sunny从小就喜欢运动,最擅长篮球,因此,他成为了以运动项目见长的北野山高中校篮球队的队员。这让Sunny第一次释放了压力,也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在我第一次出现在学校体育馆,打了一次篮球后,学校惊呆了。他们可能没想到一个亚洲人能打这么好的篮球。”Sunny说,美国高中尊重和欣赏运动能力出色的学生,自己一下子成为了“校园明星”,不仅迅速“破冰”,交到了朋友,也终于融入了当地群体。
“到美国后,我才真切地认识到了运动的积极意义。”Sunny说,运动让人产生对胜利的渴望,愿意不断磨练自己的身体;运动需要团队合作和出色的领导力,还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这都是美国大学选择人才时的重要标准。“想尽快了解和融入美国,最好从运动开始。”
今年暑假,Sunny回到中国,组建了非盈利慈善组织Hoop Hope球望会。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理想是回国传播运动文化。为此,他积极组织慈善篮球赛,用筹得的善款到贫困山区支教,并捐建篮球场。“我想通过校园篮球运动、篮球训练营等相关活动,把运动的精神和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同时唤起社会对贫困山区缺乏体育设施现状的关注。”
B 歌唱帮她走出一个人的孤单
Georgina 16岁,美国Palo Alto High School十年级
“寂寞是我唯一的朋友”
九年级时,Georgina进入被称作“斯坦福附中”的美国Palo Alto High School读书。初来乍到,便遭遇了学业上最大的不适应。“刚开始课上大部分都听不懂,教材和作业大量生词看不懂,只能一个一个查,每天都要做到凌晨一两点。”美国的中学课堂上,小组讨论占绝对的比重,可Georgina几乎从不发言——“怕同学嘲笑我的口音和用词方式。”她说,那时自己真想放弃。
就这样,到美国上学的第一年,她没有交到一个朋友。“每天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寂寞是我唯一的朋友。我觉得自己可能永远都无法融入那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