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15.7.20-7.26
【报名截止日期】2015.7.10
【滇金丝猴】
又名:黑白仰鼻猴,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25种顶级濒危灵长类之一;
分布:云南西北、西藏芒康;
栖息地:雪线附近 高山针叶林带。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现有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护工作有效推进,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不断增多,从2000年的1000只上升到1500只左右;约占世界种群数量的70%
【如果你是这样的】
•目标专业为环境、生物相关
•想要学习动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监测的专业方法,提升科研能力
•想要丰富自己的科研专业背景
•对动、植物感兴趣,热爱大自然并致力于保护自然
•有公益心、愿意参加环保活动、志愿服务
•想要get野外生存技能
【活动收获】
科考志愿者证书
国家级期刊文章发表及指导
深入了解和体验科学家的工作状态,掌握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的系统方法;
亲身参与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项目,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采集相关数据, 为促进我们的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保护做出相应的贡献;
和科学家深入地交流:建立长期的学术联系;
掌握野外生存的能力;
体验科考的乐趣、愉快和付出后的收获感;
领略香格里拉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小科学家的科研任务】
滇金丝猴种群监测、粪便采集
滇金丝猴家庭及个体识别
滇金丝猴身高测量、个体体重称重
采集、制作植物标本
滇金丝猴粪便寄生虫检测
【科研团队】
首席科学家 肖教授
大理学院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从1996年开始从事动物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已发表科技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十余篇。现主持国家级、省级以及国际项目多项。
通过他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各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在滇西北地区已经系统布设了十个野外研究基地;研究团队崭新的研究理念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体系中来。目前研究所的综合生态学和保护研究工作被国内外广泛关注。比如最新在behavioral process发表的关于滇金丝猴产婴的研究工作,new scientist这一著名的科普杂志在文章接受的第一时间就对其进行了报道,Atlas Geographic Magazine也进行了邮件采访并将专栏报道。
指导老师 丁教授
1985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1997-1998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2003-2009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2009年1月调任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指导老师 苏老师
大理学院教师/生物学家
从事大理学院生物科学馆的管理,植物学和真菌学方面的研究。2009年至今,组织协调并主要负责项目名称《福贡县秃杉资源调查及生态监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苍山生态监测》、《生态变化对苍山大型真菌的影响》《水生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青藏高原牦牛粪便中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及生防评估》等项目。
指导老师 李老师
2008年—2009年,参与洱海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项目。2010年3月—至今,进入白马雪山保护区从事滇金丝猴健康与疾病研究。2011年—2012年,主持和参与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塔城黑白仰鼻猴粪便寄生虫监测》。2012年至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组织协调并主要负责《云南大理苍山2014-2020总体管理规划》及《云南大理苍山花甸坝保护管理实施方案》等项目。
【行程安排】
第一天
丽江机场 12:00 集合安排
驱车前往滇金丝猴研究基地,安排当地响古箐傈僳小屋住宿
科考讲座——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了解白马雪山自然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天
上午:熟悉地形,初识滇金丝猴
下午:参观傈僳民俗博物馆
晚上:工作安排/相关科研内容培训/滇金丝猴猴群基础信息认知
第三天
上午:个体金丝猴检测及行为监测/个体及家庭识别
下午:测量滇金丝猴身高
晚上:科考讲座/互动交流
第四天
上午:滇金丝猴行为监测
下午:滇金丝猴粪便采集/滇金丝猴个体体重称重
晚上:科考讲座/互动交流
第五天
上午: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物候监测及食物监测
下午:植物标本采集及制作
晚上:科考讲座/互动交流
第六天
前往大理
科考讲座/互动交流
第七天 生物实验室
滇金丝猴粪便寄生虫检测
科考总结会
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