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暑假,去哪里实习就成了横亘心头的大问题。如果想毕业后直接工作,之前的实习经历当然是不可或缺。全国大学和事业单位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Employers)调查发现,2001年57%的实习生会拿到同一公司全职的聘书,而到2008年,这个数字上涨到了70%(Times Magazine, 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s)。随着这一数字的上涨,关于实习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那么实习的每一步应该如何应对?
1. Onboarding(入职培训)
很多人在实习之前会很担心,忧虑自己的知识储备够不够用,学的那些专业知识是不是派的上用场。一般用人单位会很体谅初来乍到的实习生,提供全面的onboarding流程(入职培训),从各方面帮助实习生/职场新人适应单位的新环境。一般对于暑假十周的实习,入职训练是一周左右。
入职训练会包括公司文化,组织架构和流程,以及最重要的关于以后要做的工作的介绍。在onboarding期间会学到很多方便快捷的excel知识,公司对于表格和展示文件在格式上的要求等等。大到整个实习期间会做什么样的项目,小到电脑坏了该找谁修,都能在入职训练这大约一周的时间里找到答案。
入职训练期间也是最好的结交新朋友,认识公司里的人的机会。对于职场新人,在入职训练期间能做的也就是像海绵一样全方位吸取新知识,大胆认识新的人。Onboarding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新人熟悉环境,所以不管有什么问题,都果断地问出来吧。
2. Actual Job(具体工作)
每一份工作具体的内容,根据行业还有所在的小组不同而相去甚远。但是,大部分最基层的工作,用到的软件还有技能都是差不多的。对于大部分在企业里面工作的人来说,Excel, Word, PowerPoint还有Google都会成为你最好的工作伙伴。很多听起来非常有意思的报表啊,估值啊,企业盈利计算啊,方针制定什么的,到头来需要的还是实实在在的excel表格和实打实的计算。
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大部分的美国实习不会只想要你去端茶倒水、给其他老职员复印买饭,还是会有非常具体的任务。做好准备和Excel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吧。不管是听起来多么高大上的估值模型,风险评估,方针制定,都是从收集数据和清理数据做起的。我也是开始实习之后才意识到,能找到全面的数据,并且把数据清理成可以使用的格式,是一种多么浩大而艰难的工程。这里说的数据处理并不是在几百行几千行的数量级上,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可能动辄就是几万行甚至几百万行的数据,所以完全是不可能一行行输入公式的。这种时候就要赶紧和Excel的shortcut打好交道,也是时候祭出在onboarding上学到的杀手锏了。
总的来说,在最基层的人做的还是实打实的体力活。从一开始就想给客户滔滔不绝地出谋划策,或者帮一个公司运筹帷幄,几乎是不可能的。刚入职的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帮做演讲的上司准备材料,做分析,做幻灯片,然后开会的时候帮上司解释各种数据的来源。这些计算和素材整理,当然都是整个公司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为日后更高级的工作打基础。当然,具体做什么,因上司还有所在行业会有很大差别,总之就是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