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诚信要靠制度
教育归教育,很多英国人并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也怀疑教育的道德功用。相反,他们相信,人心有恶,但法律能够改变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一个例子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许多英国酒吧都不许黑人入内。后经立法禁止,今天,不仅公共场所不许黑人入内的作法已经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黑人还进入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成为堂堂议员,黑人女性阿莫斯甚至当上了上院领袖——英国贵族的总头儿!当时的报纸上,连声嘟囔也没见着。但这不等于英国没有种族歧视,相反,很多白人仍然歧视有色人种,但他们一般不会公开表现出来,因为他们知道,这“在政治上不正确”。
在采访中,一位英国人甚至说,他很少考虑诚信问题,他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去相信别人诚不诚实,因为法律和制度摆在那,不诚实的后果摆在那。成熟明晰的法律和制度执行久了,人们自然逐渐习惯于放弃占小便宜,心知肚明从长远来看,占小便宜会吃大亏。
八、诚实的利害关系
比如说大学生贷款问题,英国大学生可以申请的助学贷款五花八门,甚至可谓多如牛毛,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跑到国外工作,为什么英国银行不担心他们欠债不还?
其实答案再简单没有:每个英国人一生下来,就会得到一个社会保障号码,申请助学贷款、工作收入、报税、退休金……全都得靠这个“信用号”。换言之,这个号码,等于你的社会信用档案密码,而且将伴随你一生。你想欠债不还?那就等于你想放弃与你的信用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切身利益。
再比如,据统计,英国人每个人都有5张以上的信用卡,一般没人敢信用卡透支之后到期不还帐。为什么?因为一旦欠钱没有及时还的问题,你就等于上了各间银行共享的黑名单,将来贷款买房办公司等等,都会比别人矮一头,平空添了数不清的困难。信用卡制度对遏止社会腐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九、灰色地带的欺诈
尽管如此,若单挑英国社会的欺诈事例,那数落上三天三夜也数落不完。比如有统计说,英国每年因商业欺诈至少损失138亿英镑,而冒领养老金、救济金甚至抚养子女津贴等,更是英国社会福利系统头痛多年的老问题,据统计每年冒领金额高达20亿英镑。
至于没病装病泡病假,要求付现金来逃税等等也是司空见惯的行为。2003年9月,英国两位大学教授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声称约三分之二英国中产阶级人士都承认干过夸大保险偿付金额,要求付现金来逃税之类不诚实的勾当,却不认为这些欺诈行为是犯罪。这两位教授甚至总结说:英国“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不诚实的社会。”
至于英国政界,不诚实的例子也能举出一大串儿来。阿彻勋爵是上院贵族,前保守党副主席,还是腰缠万贯的畅销书作家,可他请人发假誓作伪证,东窗事发后也得坐牢。国防部顾问凯利自杀案中,为调查时任首相布莱尔有没有在伊拉克武器情报问题上说谎,唐宁街简直被折腾了个底朝天。布莱尔本人说,他要果真被证实蓄意夸大对伊动武证据,肯定早就得辞职走人。可是,凯利自杀之初宣称自己与凯利名字被公开无关,后来又对负责独立调查的赫顿法官承认自己负有全部责任,说话前后矛盾,保守党领袖史密斯公开指斥布莱尔是个撒谎家。
但史密斯自己也有诚信上的麻烦。布莱尔为伊拉克情报门头疼的时候,英国报界一直在折腾史密斯当选保守党领袖后还雇用妻子当秘书,向众议院领薪水的事儿。英国议院议员行为规范委员会就此展开调查。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史密斯在公众中的诚信度肯定因此缩水。
事实上,笔者通过纷繁歧异的文化,每每看到的,却是相似的人性。因此,西方的月亮,绝不比东方更圆。营造社会诚信环境,更要紧的是靠有效的制度和法律,道德品性教育不可缺少,但应该和制度与法律结合在一起。不然,孩子们在学校学的是一番道理,来到社会后见识的又是另一套游戏规则,原来学的道理都行不通,这痛苦就大了。
了解更多英国大学申请细则,点击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0571-56667666转英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