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后的观念变化:更加客观的看待国内外的各种利弊
在哪里生活都不会完美的像天堂,鱼与熊掌是不可兼得的,西方国家由于人工贵,所以一些服务并不是很便利,比如快递,比如找个电工,找个修理工或者搬家公司都贵的要死,但是你要理解欧洲工会的力量,你会了解到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必定在某些方面要做出牺牲,所以很多事情能自己动手就自己来吧。包括商店关门早,也正是为了保障这部分劳动者的利益,广大消费者就且忍忍了。民主的弊端包括执行力弱,一个问题辩来辩去辩不出个结果,延长具体实施的周期。留学点击咨询
对于白领阶层也是一样,一个大企业的高管的薪水待遇顶多就是一个小秘书的5倍,薪水越高,所得税也越高,扣了税,甚至都还不到5倍。这种现象会相对"折煞"管理阶层的感,就拿刚毕业进入企业的年轻员工与总裁相比,无非就是你开的车比我的贵一些。车也只是代步工具,很多年轻人大学都会买一步二手车来开。看着公司后面停车场的几百辆车,奥迪奔驰路虎一堆堆的,可能其中的一些车的拥有者仅仅是刚毕业的学生。欧洲也有不少汽车爱好者,但是很多人真的是拿此当爱好,如果你不是开宾利和玛莎拉蒂之层次,真的没什么可以炫耀的点。
由此导致很多中产阶层的人并没有极强的上进心,尤其是女性,所以欧洲的女性比起中国的女性在职业上的进取心其实差了不少,如果说欧洲的男性还有不少为追求自己的价值在事业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很多女的甚至盼望着赶紧休产假。所以像我这种不太拼(比起国内的女白领)的人都显得比本地的女性要上进不少。
留学后的观念变化:越来越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村
一旦习惯了跨越国界旅行,跨越半个地球去旅行亦成为平常事。去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也可以是非洲,南美,吸引我的是去看看世界上不同的角落不同的风土人情。五年前还未出国的时候总会觉得出国旅行生活或者工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觉得选择变得丰富,可以在任何说中文或者英文的国家生存工作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决定去旅行的时候可以看着世界地图做选择。
留学后的观念变化: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回国的时候还是要看场合有所变通
再也不会人云亦云,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也可能与自己分析师的工作性质有关,很容易找出一篇报道或者文章的漏洞,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分析出不合理的地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了适应环境,回国的时候我不会表达自己太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其实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在知乎这种地方并不显得多么的非主流,但是你回到老百姓当中就会显得你的与众不同与格格不入,所以为了不让国内的亲朋好友觉得我这人太轴,我会适当调整自己说话的倾向性,以让大家觉得我是个接地气的人。
就连我先生跟我亲朋好友交流的时候(当然是需要翻译)都会客观的说很多中国的好话,夸夸习大大什么的,这些人情世故世人皆知,没有太刻意,只是有所选择的陈述,先生也确实有不少对中国积极的看法,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一个中国的成语是可以解释得很完美的,就是外圆内方,毕竟国内的现实环境不能跟知乎等同,有很多观点,表达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跟你不同,就不会有切身的理解,在知乎上可以是因为可以找到不少能理解你观点的同僚。
留学后的观念变化:对人际关系的顺其自然,友情是路上的缘分
有一个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好朋友之间是如何变淡的?” 出国以后对这种问题更加的感同身受,从一开始的迷茫不解到现在的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交友模式不同,有些人习惯呆在一个圈子里,但是这种模式对海外党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现在不会在乎长久的人际关系,一些人如果在你生命中能跟你同路一段就应该珍惜,如果到某一个路口分道扬镳了就相见不如怀念好了,也许你们周周转转还会在相遇,你在接下来的旅程当中也会遇到新的伙伴,如果你不是个孤僻的人,几乎是一定会遇到的吧。
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其实跟大多数是不会老死不相往来的,所以我并不会怪时间和空间,因为你们不再交流是因为你们不想,如果你想交流,微信一秒钟就能发出去一个语音和文字信息,所以对身边人的联系疏密程度都是自己的选择。一些小时候的朋友,中间可能十年没有联系,从新见面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隔阂,一些近在咫尺的人可能莫名其妙的就屏蔽了你的朋友圈。所以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多是思想和精神上的。
出国前独自去丽江,同行中与陌生人成为同伴,出国前夕与同去的同学成为伙伴,读硕一年当中遇到的知己,一起旅行的朋友,工作中遇到的朋友,华人聚会中认识的朋友,2012年去莫斯科出差与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在异国相聚,2013年去北非出差与另外一位初中同学相聚,回国陪先生在各个城市游走时与在不同城市定居的故人朋友相聚,对于我来说,这些短暂的一次次相聚都很美好,所以友情对我来说就是在路上的缘分。
既然是在路上就不必在意什么圈子,人一辈子没有牢不可破的圈子,除非你有着一群跟你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生活没有太大变化的人,前提是你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变化。有时候偶尔跨越圈子的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多了解一些别人的生活,思想也可以避免狭隘。
留学后的观念变化:对物质欲望的平常心
没有攀比的环境,自然缺少刺激,你花一万买个包包周一背去公司也不会有人关注,所以钱花的“不值”。在这里优雅体面就够了,不过你始终还是要回国,回国的时候就会有人关注了,鉴于回国时间不长,且忍一忍就好。在欧洲不难买到价格合适但是品质还不错的东西,越发喜欢品质相当但是舒适感、实用感比较强的物品。
西方媒体并不都是公正客观,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学贯东西,
留学后的观念变化:对其他文化有客观理性的理解
纵然自己的后代很大可能会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受教育,也一定要培养他们对东方文化有深度了解,仅仅是为了开拓思维,看问题角度多面化就是值得的。欧洲一些年轻人并不乏无知的,对西方以外的世界了解甚少的人,比如被藏独分子误导,被偏颇的媒体(包括BBC在内)误导,比如习大大访英期间,部分媒体总是强调一些根本不足一提的示威游行人群。当时我人在现场,根本看不到那些人在哪些旮旯角落里,甚至说现场我们这些华人志愿者是大使馆付了钱雇来的,这些明显不是事实。所以一味的相信西方媒体的人是愚昧的,但是鉴于BBC在英国的地位,普通老百姓如果见识缺乏,是佷容易被误导的。
先生读了不少跟中国,朝鲜,日本有关的书籍,思想上早已形成自己对西方以外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所以看到BBC的各类新闻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不会被误导,但是他这样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希望后代能从小有这种意识,从小便有开阔的视野,这样对整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都是积极的。如果自己有一天不能回国干一番事业,希望后代能有这样的机会,哪怕是去交流一年,工作一阵子也是好的。
留学后的观念变化:觉得发达国家的儿童很幸福
自己还没有孩子,不过观察周围无论是华人还是本地朋友的小孩,大部分都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空气、水、奶粉食品质量这些就不用多说,觉得不少身边华人在这边出生的小孩也都养的很健康很结实。觉得这边的父母也是很尽心尽力,精心为小孩准备party,不过前提是这边的家长工作生活平衡也比较好,自然陪伴小孩的时间要多一些。在学校里老师一句话都不能说重了,老师地位并不高(当然这也是有弊端的),整个环境都让孩子天生培养比较充足的自信。
虽然西方国家本身也开始质疑其教育制度,但是我觉得初中之前的孩子还是值得拥有这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阶段对儿童今后的身心健康都极其重要,国内的情况就不多说了,总之比较心疼国内的孩子(并不仅仅是学习负担方面的问题,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大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身心健康程度)。
了解更多美国大学申请细则,点击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0571-56667666转美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