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语数外等我们所谓的主学科,学校也越发重视对学生音乐、美术等“副科”的分数考察。2020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本为加强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而如今被分数标记的“素质教育”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已成为一种“增负教育”。一周5、6个的“兴趣班”轮番轰炸,让孩子没了兴趣。
相比上“额外的必修课”,哈佛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带孩子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必修课程,孩子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心胸才能更加宽阔。”分数是竞争中的“利器”,但不应成为仅有的衡量标准。拥有开阔视野,比紧盯分数更利于孩子全面成长。
01鼓励孩子探索,收获开阔人生
2021年考研又一次刷新峰值,报考达到377万人,增长率10.56%。
经历过“标准化”笔试初筛后,面试环节主要侧重考生综合思维能力、个人心态、科研学术潜力、实践经历等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的考察,也是考生能凭借个性化发挥,争取成功上岸名额的关键所在。
那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证明自己呢?多用数据、事实举例,你的经历比你是谁更重要。可以采用“STAR”法则,在面试中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个人优势。
同时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课题,结合自己的创新思考,也将成为加分项。
02教室之外,这里也是课堂
相较于将学生局限在教室里学习、考试,国外很多院校已经将课堂搬到了艺术馆、大自然、社区等各种场所,让学生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尽可能去触及更多样的教育资源。比如在美国纽约的MOMA艺术馆里,经常会有围坐一堆的学生对着某一件艺术品热烈讨论;国内的一些国际学校,也会举办俱乐部活动、旅行周、慈善市场等丰富活动。学习不止于教室,课外活动带来的不一样的视野,是单纯课堂学习所体验不到的。
因此,世界很多知名大学也更期待从申请者的活动经历中,发掘除学习和考试外的其他能力。普林斯顿大学曾提出,“我们不会对活动的好坏作出评估,相反,我们欣赏你选择你喜欢的活动并且坚持下去。”耶鲁大学也认为,有出色成绩远远不够,同时还兼顾许多重要课外活动的学生,才是学校要寻找的人才。
03国际化教育,拥抱世界
根据教育部在2020年12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51.8万。家长们抱着“学语言、开眼界”的态度,愿意送孩子出国或者念国际学校,接受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竞争力。接轨国际化,需要我们具备国际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宽广的视野、多元的思辨能力、接受多样文化冲击的能力、优良的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书本、考试、课堂,也需要孩子们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自由探索。海外留学、国际学校恰恰为学子和家长提供了拥抱世界的舞台和机会。
有句著名鸡汤是这么说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藏在你的气质里。”家长放手让孩子去接触更广的世界,开阔眼界,全面发展,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孩子也将能把握住更多的机会,把握更高的成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