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申请应该如何准备?除了SAT,TOEFL及GPA等众所周知的硬性要素外,究竟如何能有效提高申请准备的质量?本文将结合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案例,说明申请准备过程中要注意的核心要点。
首先要思考的是,本科申请考察的是什么?有人会说,考察的是申请者是否优秀,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又或者是否独特。这样说当然没有错。可是,怎样的申请者算是优秀,又如何衡量发展潜力,而怎么才真正算得上独特呢?因此,“优秀”,“潜力”或是“独特”的字眼有点过于空泛了。,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具体更可操作的概念来解答这个问题。关于此点,推荐读者先参考《申请之路上的点点滴滴》一文。此文作者提出了“申请者的思想性是贯穿于整个申请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的观点,而又将“思想性”分为“思想深度”与“成熟度”两方面。
“最重要的不在于你的经历有多么特殊,你的课外活动有多么丰富多彩,而在于你从经历过的事情中得到的收获、感悟和你对所做过的事进行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有同学写自己做校报记者的课外活动经历,他不是仅讲述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是更深入地讨论了自己当学生记者的感受与收获及对新闻工作的理解和思考。还有同学在essay中讨论他对歌剧的认识和研究,关键的不是讨论歌剧、舞剧、戏剧还是京剧、越剧、昆剧,而是在essay中体现自己对所热爱的事物的研究与思考。还有同学结合自己上外教课,老师教授大家如何写history analytical essay的经历讨论自己所认识到的中西方在文科教育中的差异及产生原因。”
以上观点,对于本科申请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很多申请者的文书中,常常喜欢罗列一些所谓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优秀。而事实上,由于“罗列”的做法只停留在展示客观事例的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申请人主观思考的层面上,因而不能很好地表现申请人的“思想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效的。
然而,把申请考察的核心归纳为“思想性”并不全面。比如,申请者的个人性格特质,这并不属于作者所指的“思想性”范畴之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优良个性(比如乐观,诚实)的申请人,的确较受学校欢迎(至少还没看到过在申请过程中表现出悲观,狡诈的人会占有优势)。
通过对大量申请案例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本科申请中考察的核心,应该是,申请人的思维方式,即“你是如何思考的”。例如上文所说的,“思想深度”与“成熟度”不一样的人,思维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乐观与悲观的人的思维方式又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智力与道德的综合反映。关于此观点,暂不在本文详细论述,推荐另一篇文章《纪念2007》供读者斟酌。此文当中的一句话,“AO们更看中你有没有将来做大学问,大事业的潜力,看中的是你的灵魂里的东西,是你的心路,你的精神,你的品质,你对生活的态度,你对生命的理解,是这些东西,让你成就大事,而不是你那些EC(课外活动)。”可算是对本文所定义的“思维方式”的较贴切的诠释。
至此,我们的论题似乎陷入了困境。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受长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影响而形成的,短时间之内又如何能“准备”呢?的确,这是一道难以通过投机取巧而跨越的砍。可以说,如果申请者不下苦功,没有任何人能从这个核心的角度帮助申请人取得进步——因为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情形。大比例的面试是香港高校的招生特色,部分学校的面试比例甚至超过60%。基于这种特点,我们认为,香港高校本科申请比美国大部分学校的申请都要难。因为它通过面试,最直接地考察了申请人的“思维方式”这个短期之内难以改变的核心因素。通过这些学校的面试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考察“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明确的思路。“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现今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比尔•盖茨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你对婚前同居的看法是什么?”;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答案可能都不一样,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方关注的根本就不是答案的准确性,而是,你为什么这样想。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如此广泛的论题,根本无从准备。
所幸的是,由于地理及资源方面的缘故,在大部分美国高校的申请过程中,面试并不是必须的。然而,不幸的是,越顶尖的学校,对面试就越看重。推荐读者看一下《耶鲁11/20北京面试完整版》一文。
他说“搞不懂重庆何以从四川独立!”答“政治交易。”他说“其他城市也会独立么?”答“也许20年后会有很多。”他说“20年,何以如此久?”答“利益集团错综复杂,各地方互相提防,需要一步一步来。不想像美国扩张西部一样生出许多叛逆州。”他说“中美州一级系统无可比性。”答“回到原命题来吧。重庆并不想申请独立出来。是三峡迫使的。三峡利华东,重庆弊多利少,故中央要补偿。即使这样四川也阻挠了的。最落后的一些地区被划给了重庆,故重庆面积极大。”他说“三峡发电,重庆也有很多收入!”答“第一,华东是三峡电的目的,重庆没有优先权。第二,三峡不属于重庆财产,归国家电力所有,分配制度重庆没有决定权。第三,三峡工业的空心化,长江水的变差,生态,旅游,移民,重庆承受了不少。 尽管航运条件大为改善,但功不抵弊。”他说“移民已解决。”答“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说“你讨厌三峡。”答“反水坝是世界大势,阿斯旺教训在前。我讨厌。 修三峡时有很多专家也反对。”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面试者的思维敏捷度,知识广度,并非一朝一夕可练就。看到这里,部分读者可能会丧失掉自信——要被美国顶尖学校录取,是何其困难!是的,曾经有报道指出,美国的很多学生从14岁开始就为申请顶尖名校做准备,同时像哈佛之类的顶尖高校,每年拒绝了大量申请人,而拒绝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优秀,而是因为还有比他们更优秀的人。以下片断摘自哈佛一位面试官所写的文章《Young, Gifted, and Not Getting Into Harvard》。
“被哈佛拒掉的那些孩子,是那些暑假乘纵帆船在切萨皮克海湾上研究海洋生物,是那些为美洲中部的贫民建房子,或是那些和全明星管弦乐队游历欧洲的孩子。”
“哪些人会被哈佛拒掉呢?这样说吧,我曾经面试过一位SAT考1560的有趣男孩。他在暑假做过癌症方面的研究,是三个管弦乐队里两种乐器的演奏好手,创作过自己的音乐。他的学生论文是重新编汇电脑系统,他喜欢烹饪,自己写过食谱,其中一个厨艺就是茶叶煮甲鱼加面条蛋糕。”
“有个女孩放暑假时每天早晨7点前就出门搭两小时的火车到一所重点高校进行前沿研究。整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研究无重力状态下的小白鼠。这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研究项目。”
这让我想起某些前来咨询的客户,“我孩子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秀,在国内保送名校是没问题的,美国学校非前20(或者是常春藤)我们是不去的。”可以看到,在浪潮越演越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子们树立了入读美国顶尖名校的远大理想。然而,我们很希望这些“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追随者们,在向这个理想迈进之前,能够先清楚认识申请美国顶尖名校的残酷,以及为此所需付出的汗水与艰辛。
言归正传,既然,“思维方式”是申请过程中考察的核心。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着手从这个角度准备留学申请呢?其实,我们可以先想,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是最难想明白的,对我们的思维考验最大的呢?没错,就是“认识自己”。推荐大家阅读《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彼此温暖,我们不再孤独》一文。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是否一定要进top20的牛校,问自己,去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实申请的过程,抛开一切结果讲,是对自我的再认知过程。……关于进什么样的学校,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好久,但后来,经历了几次电话面试,和几位美国教授详谈之后,我想明白了。美国有3000所大学,前500所在学术上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州立大学所教授的电路设计不会比斯坦福教的少一条电线,所以说,所谓的名校情节应该破除的。受哈佛女孩的影响,我曾经也梦想过那里,可是,渐渐地我认识到一点,像哈佛这样的学校,每年只招3到5个大陆的,对于99.9%的申请者来说,这样的学校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
此文的作者曾经梦想着一定要进TOP20,然而通过不断的反思明白到自己真正要追寻的东西。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手段。同时,“认识自己”也是我们准备申请的第一个核心要点,是整个申请准备的起点。试问,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如何确认所选的学校适合是否自己呢?如何确认学校能否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呢?如何向录取委员会阐述自己的申请学校的动机呢?甚至,如何确认自己是否应该选择美国留学这条路呢? 相反,在“认识自己”之后,你才能更好地准备你的申请。请读者看以下两个例子:
“最初很喜欢Upenn,觉得这学校好的不得了我无论如何也想要上,所以就联系了很多学长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来慢慢觉得不对劲了,觉得迷失了自己。然后在counselor的分析开导下想了一段时间,明白自己其实是要什么,明白Upenn其实不能提供我需要的,我也不能给Upenn带来它看重的,强扭的瓜不甜,便放弃了这个想法。之后便了解到我其实很适合Georgetown的pre professional氛围,然后就EA了Georgetown。这个决定至今不后悔,而且事后对于Georgetown是越看越喜欢。
“所以你来到这里(注:美国),不是在寻找哪里专业比较容易拿成绩,哪个专业比较好找工作,哪个专业说出去其他人会很羡慕……你要花时间寻找的,只是什么是你真正喜欢的,可以让你真正快乐。”
这里所说的,就是“认识自己”与选校/选专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受中国金融业日趋发达的影响,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能投身金融行业,然而,除了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外,我们多少看到了这种趋势背后的功利与盲目。为什么在选择发展方向的问题上,我们要功利地向外界搜寻答案?而不是坦诚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呢?一个学校好不好,并不是决定于别人是否认同,而是决定于是否适合自己;同样地,一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不是取决于行业的景气度,而是取决于你是否对之充满热情。因此,“认识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因为唯有真正找到兴趣所在,你才能怀有持久的激情。无论从短期的留学申请来看,还是从长期的职业发展来看,这种在内心涌动着强烈情感,将是你一路上不畏艰辛,克服各种困难与考验的最大保障。
当你真正找到了这样一个适合你的目标,你的留学申请准备,就算走上正轨了。
接下来,大家可以先阅读一下《无题》一文。这篇文章是围绕一本对作者的申请影响很大的书展开的。
“我当初就是在读完这本书后下定了自己报工程本科专业的决心。 同时看着书对于你们将来的面试和申请都有极好的帮助。我当初在剑桥大学,Harvard, Yale, Princeton 和UPenn的面试时在回答我为什么报工程系的时候,我都主动提到了这本书,并与面试官聊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虽说这五个大学最后被拒了三个,但我个人认为在这上面我还是impress了那几位面试官。”
这里提示了一个概念,这也是我要提出的第二个核心要点——“背景提升”。所谓“背景提升”,是与静止地对待背景相对的。一般留学申请者都会存在一种误区,特别是那些用很长时间准备考试,然后用很少时间准备其它工作的申请者。他们会认为留学申请就是一个“展示优势”的过程,取胜的关键是在于你能否有效地把自己的特点/优势展现出来。之所以说这是一个误区,并不是指申请的过程并不需要展示自己的优势,而是如果过分强调“展示优势”,就会忽略掉“展示优势”之前的“创造优势/积累优势”的过程。而这个创造与积累的过程,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背景提升”。在以上的实例中,申请者通过阅读他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书籍,加深了工程方面的专业认识,这就是背景提升的一种常用途径。而这种提升,使申请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广阔与更富专业性。因此,背景提升是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增加我们的申请优势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申请准备的过程中,究竟如何进行背景提升呢?是不是要按照大学的课程设置,学习大学的教材呢?又或者是要像研究生那样去做项目呢?其实,背景提升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至于要学什么,完全视你的兴趣而定。比如,你对金融市场感兴趣,那你可以去研究下股票的走势或是做下外汇买卖,也可以去了解下巴菲特的安全边际,或是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总之,你只需要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发,不断地学习,你自然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优势。另外,前面已经说过,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智力与道德的综合反映。因此,背景提升也不应局限于学术/智力的领域,其实在性格,情感和道德这些方面,也存在提升的空间。多与长辈交流,多阅读人物传记,多欣赏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多关注社会动态,通过这些方式来拓展视野,汲取智慧,改善思维,也是很好的提升方式。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思路:思维方式是本科申请中考察的核心。从这个观点出发,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兴趣在哪里。继而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自己对感兴趣的领域的认识,同时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加自己的优势。
或许,当你刚开始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希望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技巧或策略,让你能够在申请过程中引人注目,脱颖而出。然而,如果你认同以上的说法,那么,其实只要你能认清自己,并从兴趣出发不断积极学习新事物,改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此的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便能够使你不断地进步,同时这便是最朴素而有效的留学申请准备策略了。
留学咨询请拨打020-83750663
更多留学资讯,关注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https://liuxue.xdf.cn/guangzhou/
地址:越秀区豪贤路102号汇德国际大厦28楼
(地铁农讲所C出口右转德政北路前行5分钟)
官方微博:@广州新东方前途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