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到达德国开始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些不适应,毕竟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工作太多年了,感觉迟迟找不到学生时代学习的状态。而且德国的教学和我想象的也不太一样,自由度很高,每个人都可以定制自己的学习计划。
越是自由越是迷茫,首先你要思考你要选哪些课程,其次,你要在第几个学期完成哪些课程?要在哪里做实习,是校内还是校外。这些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还是让我无所适从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搜索了大量的信息,包括高年级的德国同学、中国同学,外办的老师,学校的论坛,得到的信息也都是五花八门。
也对啊,每个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别人的东西可以参考得的确很少。即便有很多计划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是放在我的身上并不适合。所以我决定先求稳,第一个学期选4门课,不多不少,先尝试一个学期看一看自己是勉强能应付学业的负担,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
这四门课包含了三门必修课和一门小组讨论。在这里给大家几个建议,第一,不论是什么课,课前预习都非常重要。新学期开始时可以先问高年级学长学姐要到历年的课件,花一到两周的时间快速浏览一遍。对这门课的教学重点和课程进度有一个初步了解。
第二个建议,就是建议大家在出国前准备一支录音笔,上课的时候尽量往前坐,收音效果会比较好。上课的过程中难免有漏听或没有完全理解的东西,录音笔可以在课后复习以及期末考试前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第三,学会记笔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我们有五成以上教授的板书是看不懂的,我原本以为是我的问题,后来发现德国同学有时候也是一脸懵B。这个时候对听力的要求就会更高。既然看不懂,就要从他们的话语里提取重点。而有些教授语速又很快,所以学会科学地记笔记是很有必要的。推荐给大家《Bullet Journal》(子弹笔记),我觉得这本书在我读研究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应该在18岁之前读完的书,真的可以学会很多高效的思考和记事方法,不断提升自己。
之前也有朋友问过我,工作快五年去德国读书,会不会很难融入同学圈子。其实并不是。在德国的校园里你可以看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专业入学时的平均年龄都在26岁左右,大家并不会因为你年龄很大而感觉和你没有共同语言,相反,我的同学们经常会在课间约我一起喝咖啡,和我一起探讨工作经历对于学习的意义。感觉人生阅历更丰富,更容易融入同学圈子。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四门课里我高的分数是1.7,最低的是2.2,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让我满意的成绩。而一个学期读下来,累是累,但心得体会非常多,也走了一些弯路,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和大家分享。第二第三学期,我开始给自己的课程安排加码,而且也更积极地参与到了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我记得在第二学期,教授组织我们去了法兰克福某500强企业参与了一个专业研讨。这个研讨的时间不长,大概只有两个小时左右,但两个小时我记了很多很多笔记,录音的内容也拿回来反复听了很久仍觉得意犹未尽。通过这次讲座,让我找到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之前总说迷茫,到头来还是因为自己太懒,收集信息的过程不够努力。试想一下,行业里的东西你什么都不懂,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喜恶,更没办法找到方向努力下去。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学术类活动,讲座啊、论坛啊,包括也可以自己去申请企业参观,这些活动真的可以帮助你尽早明确自己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规划路线。
最后我想说,留德三五载,弹指一挥间,有很多事情你可能还没来得及去做就已经毕业了,有很多机会你可能连听都还没有听到就从指缝中溜走了。努力、自律是一方面,多问、多听、多收集也是成功留学的关键。
最后,祝大家都能顺利来到德国,顺利完成学业,顺利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