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留学
每年秋季,飞往北美、欧洲、澳洲飞机上挤满了去海外读书的学生,加上陪读的家长,好不热闹。 去海外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小,与二、三十前年出国留学生相比,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参差不齐,学生的需求也不同。

有的人是求学,认定国外的大学比国内大学在某些领域水平要高一些,抱着一种拜名师、投名校的态度,赴海外读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造诣。 有人准备到国外镀金,两年到三年后回国,当然,拿张文凭是少不了的。这些人拿到西方人的文凭,但对西方人的文化不甚了解,语言也没有过关。回国后除了那张文凭之外,真看不出有海外校园的生活经历。
还有一部分人是小留学生,在海外连读,大学毕业之后,顺其自然的进入主流社会。他们和祖国渐行渐远,从入学到入籍,扎根在海外,最后选择了在当地生活。 有人到了国外并不是为了追求学问,而是回避国内的考试或高考压力,在海外文凭没有拿到,学问没有学到,文化不入主流,工作没有希望。在国外空转了几年又回到国内。
基于上述原因,国人对海归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海外回来的人未必就是海归,也可能就是一只甲鱼。
学易留难
当今学生们的选择多了,对那些追求学问、追求事业的人而言出求学国的确是一条道路。对那些蹭文凭混日子的人来讲,出不出国留学无所谓,到哪里都是蹭个文凭。而到海外留学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文科生所付出的代价要高于商科生,商科生要高于理科生。
今天在国外各大名校,均可以见到中国莘莘学子的身影,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已不在话下。但是学业完结后,离开学校时,也是他们痛苦的开始,这些留学生没有当地社会基础和人脉网络,很难找到实习和就业的机会。理科生相对容易一些,因为量化性强,社交性少。而本科生和商科生要找到商业机构或者是适当的机构做实习生,简直是太难了。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已经不再产生大量就业机会,获得一个好的就业机会比拿文凭难的多。就业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状态,一个没有社会根基的留学生在西方主流社会找一份好的实习或工作职位,机会甚微。即使放在国内,这件事也不容易。
文化鸿沟
几年的国外留学可以拿到本科、硕士、博士的文凭,但是这并不代表掌握了西方的语言、文化、社会交流深层次的内容与内涵。大部分出国的留学生在国外的社交处境是这样一种状态:与老外面对面交流时说清道白,媒体播放的内容全部了然。
但是当两个老外独自对话的时候,或一群老外在神侃胡聊的时候,留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入围,会感到一种局外人的孤独,内心深处有一种被冷落感。其实每一个留学生在海外都遇到了文化断代和时间断代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学生或者准备侨居海外的人在人生有一段时间和外国社会是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行走的,而且这两条轨道永远不能重叠,无论在海外居住多长时间,特别是那些学理科的学生,这一部分的文化历史永远弥补不上。

要想留学生们完全融入西方社会而没有差异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小送孩子到海外读书,让他们尽早的融入西方社会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交际的圈子,真正做一个西方人。但当孩子完全可以融入西方社会的时候,家长很快就会发现,他与他们的孩子除了正常的代沟差异之外,还将面临着与孩子的文明、文化冲突。而这种冲突比代沟更加严重,因为这些在海外留学生已经全盘西化了。
海外留学,永远是未成年孩子家长心中的一个难题,是去还是不去?什么时候去?去多久?什么时候回来?也许是永远没有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