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申请者中,能够申请到顶尖大学金融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GMAT成绩在700分以上的学生,最后收获的也只是一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同学们在考虑申请金融专业之前怎样为自己定位呢?
在美国,商学院通常被称为“School of Business”或“School ofManagement”,内设金融、会计、市场、物流、贸易、管理和信息系统等专业方向。就毕业生起薪水平而言,金融一直是第一梯队的。
课程设置
Master of Science inFinance(金融理科硕士,简称MSF)是美国最常见的金融硕士学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波士顿学院、伊利诺伊香槟、宾夕法尼亚州立、凯斯西储、普渡大学和特拉华大学等等。少数学校如马里兰大学,专业名称为MFIN(Master of Finance),但其本质与MSF无异。
MSF学制大多在一年或一年半之间,多数学校同时接受GMAT或GRE成绩,个别学校仅接受GMAT成绩,如佛罗里达大学和雪城大学;同时, 多数学校鼓励但不强制要求工作经验(学生可用高水平的假期实习经历来为自己加分),少数学校则非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不能申请,如布兰迪斯大学和康涅狄格大 学。
除MSF之外,比较常见的金融类专业还有“数理金融”或“金融数学”(如卡内基梅隆的ComputationalFinance、纽约大学的 Mathematics in Finance、波士顿大学的MathematicalFinance),“金融工程”专业(如密歇根安娜堡和加州伯克利的 FinancialEngineering,该专业通常只接受GRE成绩),还有旧金山大学的“金融分析”(FinancialAnalysis)、亚利桑那大学的“金融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金融风险管理”(Financial RiskManagement)等等。大家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不妨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和眼界,多接触和对比一些金融相关专业,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美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商学院(如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将金融专业设在MBA框架之内。由于MBA都要求工作经验,并不适合应届毕业生选择。但对于那些已有若干年工作经验,并希望在出国深造之后从事管理工作的职场老手来说,MBA框架内的商科专业或许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学生如果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这些课程(或是虽然学过但成绩不佳),则有可能被要求在入读研究生课程之前先行补修相关基础课程。比如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就规定:凡是需要补修基础课程的学生,硕士学制为三个学期;而无需加读此类课程的学生,学制仅为两个学期。
最后,在选择学校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弄清楚不同院校的项目设置和招生规模,以防因竞争过于“惨烈”而碰壁。例 如,威斯康辛麦迪逊的全美综合排名Top50,商学院排名Top30,名次倒是非常理想,但其MSF专业学制两年,长于多数院校的同类专业,时间成本偏 高;并且每年仅招收区区五六名新生,因此不建议大家去碰这个钉子。相比之下,加州伯克利的金融工程专业每年招生60-70人,属中等招生规模,国内优秀学 生的机会较大;而旧金山大学的金融分析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超过200,录取机率无疑更大。
6、留学与奢侈品
美国一项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1020亿美元。
换句话说,去年全球约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回家了。面对慷慨大方的中国人,为什么美国人对奢侈品不热衷?定居洛杉矶的华裔范琪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圈子和阶层
下面讲一个例子:
住在街对面的卡梅隆一家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男主人安东尼是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太太梅丽尔是一位小学教师,收入属于上层中产之列。可每次看到这对夫妇,发现两个人的衣着打扮都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梅丽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鸡不会因为背上插了几根五彩斑斓的羽毛就变成孔雀。其实,美国人也不是不喜欢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者大多只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业金领、时尚界人士、演艺明星、职业运动员等。
美国人没有“面子”的说法,人们不会因为虚荣心而花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双LV(路易威登)的鞋子。不仅成年人如此,年轻人也完全不会打肿脸充胖子。
有一次在超市遇到梅丽尔的儿子马克,看他正在认真地挑选Levis(李维斯)牛仔裤的打折款。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专卖店购买刚上市的主打新款,马克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我父母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即便我穿上Levis的新款,也变不成‘富二代’。再说l8岁之后我还要赚钱养活自己,那时就更没有什么钱买名牌货,所以现在这样挺好。”
看着一脸淡然而满足的马克,我开始心疼当初租用那件普拉达礼服用掉的300美元了,爱面子可真能害死人。
慢慢地,我发现美国人之所以对大牌奢侈品不那么感冒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美国能够买到的品牌实在太多,人们的选择面很宽。
其实,美国人不愿意用大牌来包装自己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把个体看得高于一切,喜欢彰显个性,标新立异,把自己搞得越小众越好,选择那几个所谓的大牌,显然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倾尽金钱把大牌穿在身上,而美国人却用金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家人和家庭谋福谋利,哪个更有价值?你的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