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试331分低第一名60分,复试逆袭第一!他是怎么赢的?
2022.04.01
浏览
来源:
大连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考研初试331分低第一名60分,复试逆袭第一!他是怎么赢的?
今天一早这块令全国医学生神往的金字招牌登上了风口浪尖,占据热搜第一。
在2022年该学院临床学院的肿瘤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C同学获得 331 分的总分,其中最低分的科目为英语,仅获 47 分。而初试390分排名第 一的同学在复试中仅获77.93分。
能让C同学在复试中逆袭的主要原因是他在本科生涯中发表的SCI一作,影响因子6.58分。除此之外还有两篇SCI和一篇北大核心。
微 博评论上众说纷纭,有人质疑他考研英语47分却能发表SCI,是不是花钱了?还有人造谣说他是教务处处长的儿子......但这些都纷纷辟谣了,校方也发表了声明,证明C同学的考研复试程序符合规定,考试成绩有效。
SCI,《科学引文索引》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6.58分是指SCI的影响因子,那么影响因子代表什么呢?
第一,现在所说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来的平均被引率,也就是说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直接代表了期刊的影响力和水平。
第二,影响因子越大,说明期刊的影响越大,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越高。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往往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核心期刊,或者国际性强的期刊。然而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的。
由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 级刊物。
SCI期刊一般是收录理工科的较多,以化学专业刊物为例:
SCI影响因子计算方式:
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
例如:某刊2019及2020年共出版285篇文章,而在2021年共被引用340次,则Impact Factor为340÷285=1.19
所以,最低分值是0~1分,高的到10分,甚至几十分。当然,每个专业的基数也不一样,这也要视情况而定。
简单来说,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即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就越高,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越高。也有不少人在网上质疑Frontiers in Nutrition是不是水刊,因为这是个影响因子暴涨时代,也因此,很多学者呼吁取消对影响因子的计算。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考研生来说,他在本科时期就能发表SCI,而且不止一篇,足以说明他在专业领域上的毅力与优秀品质,更何况医学领域更加注重的是科研与实践。所有C同学作为本科生来说,能获得6.58分的SCI已经是小专业领域非常优秀的水平了!
我们与其说论文期刊的重要性,不如先看看发表论文期刊学生的优势:
大部分高校都会将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业考查指标,尤其是研究生申请博士,论文更是一项硬性指标。
而对于考研来说,大家可以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复试对于科研论文考查的力度在提高,也愿意通过论文提升个人科研亮点,进而增加得分概率。
除此之外,还有考研调剂、申请奖学金、夏令营、保研、出国留学等等,如果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丰富的科研项目经历,就会大大增加申请成功的机会。不仅是升学,有论文期刊在手,求职就业也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所以,发表有一定的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的过程,发表论文既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尝试形成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虽然这个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无论是初试第一还是复试逆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每一位考研人披星戴月的备考的那段岁月,他们所有拼尽全力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但也必须承认的是,考研如今已经不是一时的冲 刺和应试,考研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针对它的准备并非复习一场笔考试就足矣,它对学生的考核似乎会牵涉到整个四年的本科生涯。所以在这个“卷疯了”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踏实的积累,厚积薄发,我们相信本科生未来也会越来越注重科研的结果,实践的经历,这是除了自己专业课文本知识之外,更能证明自己实力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