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是能够影响人、改变人的,让我们拥有济世的情怀和历史的担当,成为思想自由、视野高远、人格独立和身心健康的人。
——周成刚
秉承着上述愿望,周成刚老师的团队历时7年的时间,前后走过20个国家,40万里行程,200所世界名校,500多次访谈,只愿为每位同学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周周说名校的第二十七期,透过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来了解全球高校的志愿活动形式。
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已经有成熟的志愿服务体系。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1985年,第4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者日”。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作为志愿服务主体,其水平也直接影响或者反映了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立即咨询】
在美国高校,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深入而广泛,参与公益对大学生而言已是一种习惯,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学生的志愿服务是纳入法律及社会保障机制的,报考一所好大学或申请奖学金,不但学习成绩要好,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
美国教育界认为,志愿活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和领导才能,有些学校甚至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并以此作为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
“Play · Passion · Purpose”目前被认为是精英教育的有效培养方式:激发兴趣、点燃激情和赋予使命。杜克大学正是这样做的——杜克大学鼓励学生们关注贫困地区发展,尽己所能为这个世界上有需要的人们付出努力。同时,学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青年人在实践中成长。
就在2019年,杜克大学的学生还将医学院与工程学院共同研发的用于阻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新设备带到了非洲国家。>>【立即咨询】
将科研成果用于实践,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这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对学生们的期许。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鼓励学生们去世界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访,真正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发展症结所在,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做一点推动和改变。
学院一层大厅保留着每一届学生到各地考察的影像资料:有人去了南美洲的乡村小学,将3D打印技术分享给当地的孩子们;有人到非洲协助非政府组织做水资源净化项目;有人从中国、印度、日本访学归来,分享关于亚洲现状的调研报告。
地处南半球的墨尔本大学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迎来长达3个月的暑假,中国支教社会在这段时间组织回国支教的活动,每次是3-5周的时间,主要是教留守儿童学英语、美术和音乐。同行者以中国留学生为主,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和祖国建立了一种更深刻的情感连接。
在墨尔本大学,还有一间人气很旺的咖啡屋,叫House of Cards(纸牌屋),和几年前在中国很火的美剧名字相同。原来,这个咖啡店并不是单纯的“标题党”,蹭电视剧的热度,而是通过扑克牌来叫号的。学生们拿到咖啡后,扑克牌不会直接被店家收回,而是鼓励大家将纸牌投入到咖啡馆四个箱子中的一个,支持一个公益项目。店主会从咖啡的收入中提取15%的比例,捐赠到相关的项目中。
在留学期间,许多同学会从事一些志愿者工作。我们都知道这类工作通常没有或只有很少的报酬,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但我鼓励中国的留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去参与一些这样的活动,去体验作为志愿者的快乐和精彩。
做一名志愿者,可以让你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可以开阔眼界,更懂得世界的复杂和多元之美,享受更多精彩;让你有机会学以致用,通过实践验证所学、了解不足,成就更好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会让你换一个视角看世界,多关注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更理解这个世界的诸般模样,更多地用同理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更加理性平和、开放包容。
毕竟,对年轻人来说,你们不仅是这个世界的体验者,也是未来时代的建构者,不辜负这个世界,也就是不辜负自己。
——周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