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14%,成为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81.84万人,回归率为36.5%。面对如此火热的出国热潮,相关专家指出留学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理性的心态。
理性对待 选择留学少盲目
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稳步增加,背后有什么原因?对此留学专家分析到,留学人员不断增长,是在几大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包括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内竞争激烈、国际对中国留学生放松签证要求以及年轻人对自身要求更严格等方面。同时,针对留学回国人数稳步增长的状态,留学专家也谈到,“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外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亲情的眷顾都是其背后的原因。同时,国内创业环境的完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
另外,人们对留学的态度越来越谨慎。随着留学的大众化,社会上对留学生的态度越来越理性和冷静。现在很多家庭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可能把孩子送出国外读书,留学生不像21世纪之前出国的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或者公派的,门槛相对低了很多。不过这也是正常发展轨迹,理性冷静的环境更有利于把留学生价值提炼出来。现在家长针对孩子是否要留学,跟风现象明显减少。家长们都会从实际问题来考虑,比如经济能力、国外学校的教学能力等方面。
“被留学”现状并非个案
“被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如无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盲目出国留学,把国外当作避风港;迫于父母要求,不情愿地出国留学;自愿留学、但不了解自己,随便找个所谓热门国家、热门专业就读;还有现在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跟风,看同学都出国啦,他也想出去,甚至有人将这誉为一种追赶潮流的时尚……这些情况可谓屡见不鲜。
这其中也不乏有家长参与过度,帮孩子选择好学校和专业,而学生自己却没有自主权,还有一部分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都较弱的学生也被家长“保送”到国外。因此这样的留学过程充满了不稳定性,风险很大。据介绍,这些“被留学”者往往在准备或远赴海外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学业不但没有精进,个人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有的人成了海带(海待),有的成了海参(海剩),更有甚者,由于无法适应国外严厉的教学制度,有人中途被开除,这些需要学生和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
留学专家指出,“被留学”现象其问题症结出自部分学生和家长在考虑留学时过于“近视”。他们抱着“以始为终”的心态,只将跨出国门作为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每天乐此不疲地比较着大学的排名、盘算着专业是否热门、关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手、签证能否顺利过关……这就陷入了严重的留学申请的误区。
走出误区应“远视”规划
现在,又到了新一轮的留学季,家长学生该如何走出“被留学”的误区,记者采访了知名留学机构的资深专家。留学专家认为,对于非自愿“被留学”生,需要与父母进行必要的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重新调整计划或者求助于专业的留学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成为被动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不鼓励不适合或不具备一定适应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盲目出国。
留学专家表示,如果有学生是属于盲目跟风而选择留学的,就一定要采取措施,如果继续在“被留学”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其后果是不但给家庭造成经济损失,学无长进,毕业回来后也是毫无竞争力可言的。如果有学生现在已经在跟风留学的路上而且走得颇为艰难,那么,需要尽快调整留学计划,可以根据所在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比如美国,转专业需要跟本专业的导师商谈,一般而言,导师会先判断学生是否真的不适合读本专业,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个人意向来推荐适合学生报读的专业。求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选对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没有符合孩子本身意愿的读书环境,无疑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低龄孩子选择去国外留学,学生和家长们更应理性的认识到,出国深造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出国留学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个人及整个家庭意愿的基础之上的理性决定,切不可一时冲动或盲目攀比。学生在着手规划如何走进国外大学的校门之前,更要好好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去留学。除了在考试成绩和语言成绩上下功夫之外,还要更“远视”些,在跨文化适应、自我规划等方面也做好积极的准备。
捧稳饭碗 归国大军更务实
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竞争当然无法避免。那留学生回国应该如何选择呢?就业还是创业?以前,留学人员回国大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最近几年,回国自行创办与合作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呈现上升趋势。
曾在俄罗斯留学的肖正喆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回忆起刚刚回国步入社会的那段时间,他感觉自己只要把心态调整好,还是会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觉得留学经历并没什么特殊,不管是留过学还是未留过学,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迷茫。还是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不要因为留学而把自己预期的要求变得太高。”
对此,留学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留学生回国工作最好是要有一定的经验,切忌好高骛远,要靠时间去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目前大多数海归都是考虑通过跨国公司或者外企来开拓自己的前途,而社会服务业和基层工作大大缺乏人才。海归可以考虑投身到公益慈善方面,在那里也许会展现出自己更大的优势。”此外,在王辉耀看来,民营企业也是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不错选择,将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知识技术与国内的企业相结合,推动中国民营企业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