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开始,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开始降低。放弃高考去海外留学,是很多高三学子的选择。有人指出,这种做法是躲避国内高考的一种逃避方式,出国留学目的显得有些不纯正。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顶尖学生加入到留学大军的队伍中来,留学生源结构呈现正态化发展。
【推荐阅读】选择留学放弃高考:是挑战还是逃避?
放弃高考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
根据媒体报道,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的优秀生的比例已平均约10%~20%,高的甚至达到30%~40%。如果再加上名校高中的国际课程班,一些名校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已经超过了50%。不少优秀学生从高一时就把目标直指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顶级名校。
【推荐阅读】“洋高考”直撼中国教育 因留学弃高考者达21.1%
另外,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居世界首位,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蓝皮书还显示,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显著增加,出国读中学的人数也大幅增长,高考弃考人数增加。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高考统考生人数为70857人,而高考语文等学科评阅的试卷总量为6.8万人,近2000名高考生选择放弃高考,弃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国留学。蓝皮书说,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些年因成绩不够好担心高考不利而出国读书不同,目前,许多地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考准备留学的人数激增。
【推荐阅读】国外院校看重学习计划 高三生留学不能弃高考
放弃高考并非出于逃避
与过去不同,决定出国的孩子,并非出于逃避或退而求其次。
此前,许多高中毕业生出国读本科,是高考失利后的无奈之举。由于成绩不理想,无法考上中国的好学校,他们选择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申请出国。另一些就读国际项目的学生,出发点则是为了逃避高考,他们往往凭中考成绩无法进入一流的重点高中。
这两年,来新东方参加SAT培训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参加高考也能考上一流的学校,但从初中开始就立志放弃中国高考,转而制订全程的出国计划。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大,但这两年的趋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放弃高考的越来越多,他们参加国内高考能考上清华、北大,申请出国也能被常春藤大学录取。
这些学生很多都拥有出国经历,有的小时候去读过书,有的去短期交流或旅游过,更加认可西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高考。”今年刚读完高一的陈韵正很早就决定放弃高考,赴美留学。
在小学五年级时,她跟着父亲去美国读了一年半的书,早早地就在心里播下了留学的种子。“很喜欢那边的学习氛围。美国的考试制度灵活,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那么大的录取梦校压力,更多的是启发式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很多作业都是做研究性的计划。而中国的学校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
她所就读的福州一中是福建省最好的高中之一,但比起一线城市来,学生出国的比例不算大,一个年级800名学生,选择出国的不过十多个。陈韵正的决定在她的同学眼中有点冒险,但她不这么觉得。“准备出国是个很困难的过程,两手准备会分心,反而不保险。”
“跟中国高考决裂之后,我们变得潇洒了。”陈韵正的父亲说,既然决定了放弃高考,就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脱离了中国教育制度,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发展。
李文(化名)也很早就萌生了出国的念头。和她关系很好的表姐在旧金山读本科,现在在斯坦福读研,对她影响很大,父母也觉得美国的教育更好。高一的暑假,她跟着父母去美国玩了一个多月,喜欢上了美国大学的环境。高一结束后,她转去了出国班。“读了出国班,现在没后路了,跟高考班学的已经不一样了,就得在出国的道路上走下去。不过不后悔,因为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她说。
刚读完高二,同样在准备申请的张伟(化名)也觉得国外的环境更适合自己,因此才决定出国留学。“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出去,是在参加很多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体会到的。”张伟说,在初三、高一的时候,父母周围同事朋友的孩子出去的越来越多。后来自己去西班牙、加拿大兜了一圈,越来越坚定了出国的目标。“就算是什么都没学到,在国外的生活能力也能提高很多。”
张伟就读的北京八中出国班有40人,班里大多数同学都是实验班转来的,中考平均成绩530分,很多都是考到550、560分的学生。“都是很好的学生,上一届的学生申请的非常好,去哈佛、耶鲁的就有两三个,进排名前50学校的人也非常多。”他对下半年的申请充满希望。“高考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在国内高考应该能上一本线,但清华北大估计没戏。国内也就那么几所好大学能学到东西,但是申请国外的学校,机会就会多很多。”
考生弃高考选留学反衬教育改革必要性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将超43万人。为何有这么多的学生选择远离自己的家乡,在外国接受教育,而且留学阶段由原来的大学教育下移到中小学教育阶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教育问题。诚然,“留学热”固然有家长对于外国教育盲目崇拜的因素,但是,与当下国内教育的种种弊端与问题更是不无关系,因而,也有人说,“留学热”正是对于国内教育的一种逃离。
虽然,中国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之久,总体来说,课程改革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教育的理念,中小学教育的整体面貌明显改观。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评价体制的改革却并没有被根本性触及。高考依然是评价选拔人才的重要且唯一的标准,分数作为高校录取的硬性指标的要求没有任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整齐划一的高考评价制度下,人才选拔的单一性与局限性日渐突显,而其对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影响则是为“应试教育”埋下了无以根除的土壤与温床。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小学教育沦落为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频繁的补课、无休止的作业、海量的考试,成了学校教育的常态,也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学校不惜牺牲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甚至剥夺学生休息的权利,将应试教育推向了极致。例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励志标语;“高考吊瓶班”的惊人画面;学生集体烧书的情绪释放无不体现当前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严重摧残。
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之上,个性发展被人为的忽视,学生们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发现不了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发展的方向。而与这种教育迥异的外国教育却很少见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其对于学生个性的关注,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以及其人才选拔的多元性与全面性则给了中国学生以及家长全新的教育体验,这也正是诸多学生趋之若鹜,选择留学的根本原因所在。
好的教育必然是令人向往的教育,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才的发现,这是国内教育的短板,也是需要着力改善之处。“留学热”是对国内教育发出的信号,验证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果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教育方向依然没有彻底转变,那么“留学热”持续升温状况只会加强而不会缓解,对于这个事实,我们必须理性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