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开放内地学生留港就业政策以来,超过9成的内地学生都有留港就业的倾向,但他们面对的却是一个严竣的就业环境。据香港出入境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约为1600人,仅占赴港就读内地学生的两成。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成功留港就业的内地学生,希望透过他们的经历,帮助“港漂生”学会“扎根”香港。
1 来港没有“蜜月期”
支招:利用碎片时间,参加实践活动,迅速找准定位
对于“港漂生”来说,在他们刚刚踏足香港高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涯的时候,他们甚至来不及打量这个陌生而新奇的环境,挑战和压力就已经接踵而至。
帮助内地学生适应“港漂”生活的“向世界出发”机构的创始人蔡永基说,8月~12月是学生明确自己定位的最佳时机。利用这一时期多积累人脉,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与努力学习同等重要的“港漂生存法则”。内地学生可以在入读香港高校前,通过网络或朋友引荐结识同校校友,根据前辈们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提前选定课程,为即将到来的香港学习生活进行“预热”,及早定位学习和工作方向。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内地学生迅速拉近与这座城市距离的最有效方法。由于香港高校课程设置分散,加上学业压力较大,许多内地学生常常以没有完整的课余时间为由,不关注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此,有成功留港的内地学生表示,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形式比较灵活,比如担任音乐节、社会活动的义工等,内地学生可以参加。
香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参与能力都非常关注,很多学校还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可以成为学生融入香港社会的跳板。因此,内地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还需增加实习和工作经历。几位留港就业的内地学生都强调,香港公司会在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如果有香港工作经验,无疑会在应聘找工作时获得“加分”。
香港某猎头公司倪先生说,香港公司非常看中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一些内地学生面试前缺乏对公司的了解,被对方问到为什么选择来公司时回答文不对题,甚至一问三不知,这样的表现是很难获得就业机会的。
2 快速突破语言关
支招:到教会班学粤语,适应快生活
香港的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激烈,面临粤语、英语以及香港文化的挑战,内地学生在香港毕业后可能会面临内地毕业生、香港毕业生、外国毕业生或来港外国人的多重就业压力。内地学生总体英语、粤语实用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语言成为了内地留学生毕业后留港工作的短板。
据倪先生介绍,只有约一成的香港职位不需要求职者会说粤语,而这一成的工作则对求职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少内地学生不熟悉粤语,英语也不太流利,自然就很难通过面试。有港漂生建议,虽然学校并未针对内地学生开设粤语课程,但内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补习班积极提升语言能力。
陈祎晗目前在香港某企业从事公关工作。据她介绍,最省钱又快捷的粤语学习课程当属教会开办的学习班。对于零基础的内地学生,学习粤语最主要是训练听说时的语感,找到开口的自信。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室里,每周都有几百个内地学生一起参加恩福堂开设的粤语培训班。“早晨”、“你好”……成了学生们渐渐熟悉的表达方式。
陈祎晗在城大粤语班学习了一段时间粤语之后,报名参加迦南美地的义工组织。她说,迦南美地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包括前往福利院、老人院等爱心机构,她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友善而热情的香港人,“一边学习粤语,一边拓宽人际,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好像启动了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三驾马车。”陈祎晗回忆起那段日子颇有感触。
3 走出内地学生圈
支招:抛弃QQ和微信,使用Facebook和WhatsApp
“香港人从来不用qq,也很少用微信,所以在和老师同学交换联系方式的时候,要注意使用他们熟悉的社交软件,比如Facebook、WhatsApp,还有受老师欢迎的Google Drive和Drop Box等软件。”浸会大学的钟阳君介绍,自己一开始不了解香港人使用社交软件的习惯,向老师同学留qq和微信的联系方式,后来在Facebook和WhatsApp等软件的帮助下,她才开始接触到老师和同学。
钟阳君第一学期协助导师完成了论文,这项工作也帮助她拿到了这门课程的A等成绩。由于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后来她在修改简历和写推荐信等环节上几乎没费什么劲。她建议,学生应该主动帮助老师完成一些教学任务,一方面能得到老师的课外辅导,另一方面也可能间接获得工作机会。
来自深圳、在城大攻读法律硕士的银博洋,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缓解考试压力,自创“每日一讪”自我治疗法:每天利用吃饭时间搭讪5个香港学生,从了解香港同学的专业、兴趣爱好出发,结交香港朋友。
“许多朋友都有‘搭讪焦虑’,走不出和内地学生交往的小圈子。其实大部分香港人对内地学生都是好奇和友好的, 只要你愿意花时间了解他们,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好朋友。”银博洋说,不到一个月他就认识了两三个非常聊得来的香港朋友。
蔡永基也鼓励内地学生多接触香港学生以及在职人士,“大部分香港人都比较友善,媒体上渲染的有关内地人和香港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多发生在阶层较低的香港人身上,而学生、在职人士通常较好打交道。”他还说,香港朋友相处,只要互相帮助,尊重隐私,就不必担心产生矛盾。
4 换一种思维方式
支招:学习港人直接高效的工作模式
适应香港的工作模式和就业环境,接受香港模式,意味着学生们必须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出调整,这也是留港学子面临的最大挑战。
“香港人说话直接,如果不能接受他们的表达习惯,就难以融入社会。”在一家香港媒体供职的内地学生何韵雯曾在广告公司实习三个月,她坦言,有时面对客户的“刁难”,压力大到想放弃,马上回内地老家找一份安稳工作。
一次和香港客户电话沟通,被对方厉声指责“粤语讲不好为什么不说普通话?”虽然屡屡遭遇这样的批评和诘问,但何韵雯调整心态之后发现也渐渐能够应对自如了。何韵雯说,适应香港工作后,她主动向香港老板申请涨工资,“如果连我都不能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老板更加不会意识到我的价值。”她说,找老板主动申请要求提高工资待遇,这反而让老板认识到她的积极性,从而更加器重她。“香港人欣赏直接有效的工作模式,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更快地适应下来。”
不要顾及别人的面子,也是钟阳君参与社会实践后最大的感触。一次参加义工活动,3人一个小组找50个义工参加周末的活动。联系之前在国内学生会工作的经验,她首先想到开会解决问题。不过,因为同组的同学都要上课,3人的时间凑不到一起,她动员组员以微信开会的方式进行了活动安排。
“当时还有点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创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后来却被香港同事批评,才知道香港人遇到同样的事情处理效率更高。”她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能拍板决定的事情就不再征求组员意见,一个个询问意见虽然看起来尊重他人,却无形中消耗了时间。
相关阅读推荐:
·2014/2015香港八所高校内地招生计划
·全面解读香港大学的费用及基本信息
·香港留学:高考后申请方案
想了解香港留学最新动态,请点击香港留学频道了解详情;或者拨打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热线转亚洲部。
更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
新浪官方微博:@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
官方微信:新东方前途出国(微信帐号:xdfqia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