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学】我在波士顿读博的那些事儿
2022.01.25浏览来源:重庆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我是来自波士顿大学的博士王学姐,我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021年秋季刚刚入学波士顿大学,现在是我的博士第一学期,也是我在波士顿生活的第一年。想必很多同学会很好奇,博士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波士顿大学的博士王学姐,我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2021年秋季刚刚入学波士顿大学,现在是我的博士第一学期,也是我在波士顿生活的第一年。想必很多同学会很好奇,博士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又是一年申请季,一年前的我也在憧憬着博士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体验者,我也有很多的经历和心得想要分享,希望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理工科博士的世界。P.S.:文章最后有博士申请小Tips、美国生活常用APP安利和学姐博士生活照片分享,大家千万千万不要错过噢~在文章的开始,我想为大家简单的普及一下,北美的PhD制度。北美大部分机构实行博士候选人制度。招收进来的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2-3年)课程训练,参加资格考试后才可以真正进入“候选人(candidate)” 状态,写开题报告,写论文,答辩,完成自己的PhD学位。我作为PhD一年级的新生,一共要选三门必修课,并且自己要担任一门课的teaching assistant,也就是助教,这是我们全额奖学金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为提升自己的教课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准备。因为国外的博士培养目标其实是希望博士生成为未来的教授,那么在博士阶段,做助教能够锻炼我们怎么样去把知识透彻清楚的讲给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们。至于课程强度,相对于硕士,我们需要上的课没有那么多,但除了必须要完成的自己的课程,助教的内容,还需要开设自己的office hour,以便学生们可以随时来问问题。但是总体来讲,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和灵活,而且相对硕士,博士的成绩没有那么重要,对于博士,最重要的是掌握好这门课本身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也特别注重启发学生们独立和创新性的思考。
PhD的上课日常
当然,我们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部分,比如一些基本定理的证明。课程的作业,还包括一些对于最近研究的一些思考,比如说会让我们写一篇summary,其实也是在启发我们未来对于某个具体研究领域的兴趣。我还感受到了时效性非常强的课堂模式:一两周前的新论文常常能入选我们的课堂作业和讨论。虽然身在象牙塔,我依然能够与最前沿的科学成就,以及与业界的实时用途而同步着。同时,高强度的学习让我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飞速增长。我在很多次撰写报告中逐渐总结经验,并且通过和母语者的队友交流,使我不断地纠正自己,每一次都比上一次project有进步。第一年的这些经历都会为我博士阶段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我成长经历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笔。
PhD的orientation
作为统计系的新生,第一年,我们并没有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系里鼓励学生们先用一年的时间去探索。这种苦心也很好解释。大家可能听说过,学术界有这么一句调侃:“读博的好处是每一天都是星期六,坏处是每个星期六都要工作。”因为学术无法达到完美,研究永远都做不够,而论文永远改不完,又总有新的研究可写,所以读博士,兴趣很重要。等到高年级的时候,课程的形式就变成了“研讨会(seminar)”,与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课 “讲座(lecture)”不同,讲座就是教授在上面讲课,学生偶尔提问但几乎不参与,学生关心的是考试考什么,怎么样拿到合格成绩走人;而研讨会则是教授布置几份阅读材料(通常难度都很高),大家在课上讨论,教授主持并引导讨论,但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学生在说话,这种课程的目的是学术训练。我们这学期有一门课就有10-15页的两个project要写,基本就把一个领域里相关的文献都要综述一遍,还要能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或者是理论突破了。当然,还有些教授还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课题里去,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就出成果了。课余时间,很多PhD们也会利用波士顿地理位置资源去其他的学校听课,这边各个学校之间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型的合作和团队的力量被格外注重,波士顿大学和哈佛以及麻省理工是可以支持相互选课的,并且还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校园卡,这也是身处波士顿这个教育资源十分发达的地区所能感受到的一种隐形的福利。这几个月,我结识到了很多的朋友,也经常和学长学姐们一起聊天,约桌游局。身为博士的我们,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办公室,系里提供的场地也十分自由,凭借校园卡可以随意出入,相对于硕士期间,我只能去图书馆的生活,实在是有很大的改变。大家时常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促进着相互的交流。关于助教的部分,我遇到的学生们都是非常善解人意的,我之前也会担心作为一个非母语者会不会在沟通的时候遇到问题。碰到有口音的同学,或者遇到语速很快的native speaker,我能不能应付这种局面。后来我发现,其实同学们都非常善解人意,如果你没有听懂他们的问题,没有关系,重复问他们就好了,他们也是表示非常理解的,反而他们会觉得,你会说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也遇到过有口音的同学,这时候美国的同学还会积极的帮我做翻译。下课之后,他们也总是会很友善又热情的跟我讲“thank you” “have a great day!” “your class really helps!”这些温暖的话语常常点亮了我一天的心情,让我觉得教课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遇到的教授们也都特别好,在我看来,他们在科研的世界里面是非常单纯的,而且作为过来人,也是非常能够理解学生的,也特别愿意和我们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心得,我常常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师长,对于学生的真切爱护。特别的,事实上所有的教授,都是十分热爱他们的专业,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领域,也特别期待和后辈们进行交流和分享,进行观点的碰撞,我经常看到有本科生在办公室内,和他们讨论期末作品的创意和实现,或者在专业领域上的职业发展,氛围轻松又愉快。
我的公寓
我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使大佬成为大佬的因素都是非常私人化的,但最终的内核往往是好奇与对独特的追逐,那些跳跃于逻辑断点的非系统性的科学家,永远对知识保有纯粹的好奇和热烈的追逐心让我十分心驰神往。我很喜欢的一个导师有一个我最赞赏的态度,就是他永远都不会用hierarchy去压制别人,而是用真才实学感染别人。在他身上,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放弃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看什么都充满着我不稀罕学的傲慢。我想起一个小插曲,有一天午饭时间,研究所的清洁阿姨带了本 Science到会议室来看。我很好奇的问她,你觉得好看吗?阿姨说:有闲功夫时看看挺有意思的。我当时就震惊了,原来在“博士屯”(波士顿“学名”哈哈),大家的科学素质也太高了,连清洁工看得都是 Science而不是八卦周刊。(P.S.:《science》中文名《科学》杂志,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英文学术期刊,是极具影响力的世界TOP级学术刊物)我也交到了很多异国的朋友,他们也都很喜欢中国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文化差异,但是我们之间相处的非常愉快。特别的,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爱说中文的美国PhD,第一次我是在CS的系里遇到他, 他主动跟我打招呼,热情的跟我说中文,而且中文说的很不错。他还带我参观了他的办公室,我发现他的桌子上除了电脑,就剩一个书法作品的相框,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后来我们在WeChat中用中文聊天,他时常会让我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肥宅都知道,当时头要给我笑掉。课余时间,我也是一个非常爱玩爱吃爱旅行的人。波士顿周边有非常好玩儿的东西,驱车去周围的城市也都很方便。前几日,在感恩节的时候,我去隔壁的康州听了梁静茹的演唱会,回忆了一下我的青春,并且我们还沿路驱车去参观了耶鲁大学的校园。在这边,吃喝玩乐都很方便,有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美食,以及博物馆和展览馆,还有音乐剧,以及古典音乐会也常常开办,可能因为这里也有十分出名的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缘故。总之,在国外的几年生活,确实让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也让我学会不只关注自我,也将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定在放眼世界,关心整个的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在庞大的社会议题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我见识到了不同肤色、不同成长背景的朋友们,看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在思想的碰撞中丰富完善着我的世界观,看到自己被挖掘出来的弱小和强大最终学着坦然面对一切,也一点点的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蓝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能在20多岁的年纪,专心的,纯粹又简单的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就像多年前我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学习不是“大脑中塞满知识的行为”,而是提高了对世界的清晰度的行为”比如看到新闻背后的日经指数,能知道其中的意义而不是只看到数字。能听的懂外国游客的对话,知道路边的树是“在花期的紫薇树”。开始享受“对世界有清晰度”才是学习的乐趣啊。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里写过的:饥饿是好的,贫穷是好的,孤独与焦虑也是好的,即使前方再如何险恶也并不慌张,因为我们尚年轻。我想今后,无论走到哪里,这段自觉快速的成长,闪耀的留学经历都会永远留在我心中。人生的变数和美妙,也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孤独与恐惧,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也是我这几年留学经历带给我的,除了知识之外,最大的礼物。 首先,要关注各大学校相关项目的博士申请要求。比如绩点要求,语言成绩,以及先修课要求。其次,要清楚哪些学校有自己想申请的方向和导师。为了写出让导师和录取委员会感兴趣的文书,我们要提前了解导师有哪些方向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匹配很重要!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研究生期间的资源。学校的图书馆和数据库能帮助我们查到很多资料,学校的老师也能在研究方向上给我们一些指导。这些都是在读硕士的隐形福利。如果有申博意愿,我觉得从读研的开始就可以规划时间线: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想研究计划,什么时候把研究计划(欧洲一般会有类似research proposal)写出来,什么时候准备PS,CV等等。我个人的建议是最好能在毕业之前搞定,等到申博时再有针对性的小修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多问问专业人士的意见,可以求助学院的教授,系主任,或者求助学校的writing center,学长学姐等等。Apple music/Spotify(音乐软件)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LinkedIn(社交软件)
我公寓旁的景色
课余时间,在波士顿参观哈佛大学
参观麻省理工大学
去周边的瓦尔登湖,驱车半小时就到了,很近
驱车30分钟去revere beach看海
黄昏笼罩下的海上的桥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相信大家在读完后对于美国的PhD有了更深的了解!日后王学姐也会继续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以及文章分享,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