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对于别人出国留学这事,总是能说出一些特别的话来。比如,前途君写了一篇文章,分析澳洲大学的毕业率,然后就有人评论:垃圾成堆的地方毕业率这么高!
再比如,前途君又发了一篇文章,分享了为什么有些美国大学女生申请占明显优势,又有人在下面说:解决白人教授单身问题。

说来可笑,每每遇到这种评论,前途君都不知如何反驳。可能是网络的匿名性让大家更敢于说出心中所想,也或许是处于某种自我拔高或安慰心理,对比其来更加心安理得些。总之,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将留学与“出国无用”、“学习不好的富二代才出国”这种印象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我上一份工作的领导,孩子刚上幼儿园,他和我讲,孩子入园难。
这其中的原因,有点曲折。她媳妇的爷爷奶奶是老北京,但岳父当年知青下乡,户口没落在北京,结果到了第三代他媳妇这,想入北京户口就更难了。两口子都是外地户口,孩子在北京择校困难,想去好一点的幼儿园升好一点的小学,却不在片区,只能选了一个离家近的托儿所,孩子每天上幼儿园的开销,比他每天的工资还高。
可能是对制度的不满,也可能是出于性价比的原因,最近听说,他把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直升小学,一年学费近4万,算下来,费用上虽没减轻,但也没增加多少。
这无外乎又是一个外地青年在北京奋斗安家的故事。谁能想到,那个当初对“贵族学校”充满不以为意的人,有一天,也会悄悄将孩子送了去?
小区里有一个阿姨,孩子想去留学,她犹豫不决。
她说:“我不是心疼钱,只是出去了也不一定学得好,毕业了要是留不下来,不还都得回来吗?五楼老张家的闺女不就回来了,在银行当柜员,挣得就不说了,二十好几了,到现在还没男朋友,真成剩女了……”
留学回来还不是照样当银行柜员?还不是照样没有男朋友?出国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在国内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保险,她是这么想的。
可孩子愿意呀!有老张闺女的先例,当初极不情愿让孩子出国的她,现在唠嗑时也总念叨女儿在国外的近况。“女儿在英国给买的护肤品,说是王妃都在用呢……嗨,我有什么功劳呀,她这么优秀,全是她自己努力,我倒没操心……”
不是别人的孩子不好,也不是别国的教育不行,只是当我们望而不得时,本能总叫我们选最容易最保险的那条路。踏出一步之后,才发现风险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去年,我采访过一名在北京创业的年轻女性, 2015年,她刚从哈佛大学商业管理专业毕业,并拿到了硕士学位。而在此之前,她曾是一名英语老师。
为了留学,她找银行做了无抵押贷款,借了很多钱。等到学成回国的时候,她身上背着几家银行的债。
我问她,你后悔吗?她很骄傲的说:“我读书不靠家里,负债反而给了我创业的勇气和动力。”她说,当初哈佛的录取官面试她的时候,她问:“你为什么要选我?” 他说:“哈佛选择的是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你首先有能力改变你自己。”
她和我讲她与房产中介斗智斗勇的事,和我说她的学生那些无厘头的小事……我知道她已经熬过了最困顿艰难的时期。
你总以为,留学需要的是砸锅卖铁的金钱,但却忽略了破釜沉舟的勇气。那些说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首先要改变的,不正是自己吗?
不是留学不好,是自己还未曾出去;不是留学不好,是留学没什么大不了。
有2种人,他们通常觉得留学无用:
第一种,是在网络上经常以最难听的话来形容留学生的人,但他们往往没有真的留过学或出过国;
第二种,是不以留学为特例而平常心对待人,他们往往自己是某一行业的骨干或精英,甚至自身就有过留学经历。
但很凑巧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都把孩子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