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套磁”,你所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

“套磁”对于留学申请者来说可谓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术语了,可是关于“套磁”,你了解到的套路够多吗?足以帮助你成功套到理想导师吗?接下来一一为你揭晓“套磁”的谜底。
“套磁”意义
“套磁”无门槛,人人都可以做,但是效果却会因人而异,特定的专业/背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套磁”意义最大,尤其是要做项目的,进实验室的。当已有确定的方向和相关实践经验时,与教授沟通和探讨起来会顺畅得多,成功几率也就越大。相较于仅仅表达自己某方面的兴趣以及表现自己的潜力,利用“套磁”机会去最大可能地展示出你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才是硬道理。
“套磁”导师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授分为以下几种:
Professor(教授):有自己固定的招生习惯,一般如果对你感兴趣的话,查收到邮件后很快就会回信(1-2天)。但也有因为教授平时非常忙碌,隔了几天甚至2-3周才回信的情况,这种时候就耐心等待。一般情况下,超过一周都未收到任何回复的话,后面收到回复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教授不回复任何“套磁”信的特例除外,这种情况相对少一点,但是存在)。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这种类型的教授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在“套磁”时需严谨对待,好好展现自身优势与科研热情。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一般都有启动资金,需要人干活,而且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招生习惯,所以跟助理教授“套磁”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套磁”雷区
我们“套磁”的目的是为增大录取几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避免踩雷就变得格外重要,不然费力不讨好。下面就一起来了解各常见误区,远离踩雷。
误区一:短话长说
和导师通信切记言简意赅,直来直去,用适宜的邮件长度来表明目的。要知道导师们都是很忙的,没那么多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所以一定要记住表达简练哦!
误区二:强调优秀
如何强调优秀?把考好的标化成绩拿出来讨论?那就大错特错啦!记住,重点应放在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来总结自己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水平上面!
误区三:经验不看
如果你对教授的项目熟悉,那可以表现出来,但是切忌不懂装懂。如果你没有研究经历(坦率来讲,你的机会就损失一大半),那就做简要介绍让老师认识你。
误区四:死缠烂打
如果你发邮件给教授,教授没回的话,千万不要鲁莽地继续发邮件或直接电话联系。这样容易让人产生厌恶情绪,你的机会也会丢失。
误区五:群发邮件
为了扩大“套磁”命中率,有学生会给一个系的多名教授“群发”邮件。如果教授偶然得知了该状况,对你可不好。所以在拟定“套磁”导师名单时,一定要多注意!
最后小编在此预祝计划“套磁”的小伙伴们都能顺利套到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