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名校的录取因素,许多家长和学生道听途说,缺乏全面的了解,今天给大家来进行一下整理,申请美国本科名校,成绩重要性依然是重中之重。

1
学校成绩的重要性
美国名校尽管没有明确的录取标准,考虑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把学校成绩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申请美国大学需要提供 9 到 11 年级的学校成绩,如果是做 Early Decision(早期申请,简称为 ED),只需要提供 12 年级的选课表,如果是 Regular Decision(正常申请,简称为 RD),还要提供 12 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成绩。
大学最愿意看到的是四年稳定的学习成绩,或不断上升提高的趋势,这反映了一个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学习潜力。
GPA 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同中学的 GPA 含金量不同,美国大学很难分清。不要以为人家很傻,你可以讨巧,但你的 GPA、SAT、托福都会形成一个有力的成绩链条,尤其是前两个。比如 4.0 的 GPA,但 SAT 只有 1400,人家就知道这个 GPA 很水了。
2
成绩与活动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权重关系是:成绩是前提与基础,对于 40、50 名以后的学校,基本上以成绩为主判断,兼顾你的特色特质,社会活动。但对于 TOP30 学校,因为申请者成绩都很优秀,学校无从选择,这时学校就会重视你的特色,特质,即你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课内成绩是基础,没有 SAT 是可以申请美国大学的,但没有 GPA 是不可能的,GPA 重考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不要因为 SAT 考试等,荒废课内成绩,影响 GPA,这样就影响了你的根本,本末倒置。
对于名校来说,申请者多数成绩都很好,甚至接近满分,这时就很难靠成绩选择了,那么为什么要录取你而不录取别人?这时,能体现你不同的地方就很重要的了。
包括社会活动,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问题问答等,其实都是增加对你的了解,招生委员会的成员在看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寻找你的特点,特质,也是在找要你或者不要你的理由。
这也是美国的录取制度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如何让你在一堆几乎一样的成绩面前显得与众不同就非常重要,这就是社会活动的重要意义,对于超学校,几乎是决定性的。但我想提醒的是,特色和特质是核心,体现的方式不一定完全是依靠活动,有多种渠道与环节。
3
活动规划的基本建议
特色特质,或者说课外活动,对于学习比较好,同时希望进名校的学生就比较重要了。在成绩都比较好的背景下,胜出就在这一项上。美国高校在意这些是基于他们的理念,但我们很多家长非常功利,往往是为了上好学校而去专门设计。我们无法阻止这种功利,但我们起码需要明白基本的道理,哪怕是功利的,让孩子扎实地做,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外活动或特色特质的体现,首先要结合他的兴趣爱好以及与未来所报考专业的关系,这种关联有时很重要。第二,一定要早动手,形成一定的时间链条,即体现真实性,也是对孩子非常好的锻炼。第三,活动设计中尽量突出孩子的领导地位。第四,注意活动本身的易展示性,即容易让别人看到。
目前国内流行的模拟联合国,支教等,已经过于泛滥大众化,也难以体现你自己的特别,我个人不是很赞赏。更有一些家长组织孩子到马尔代夫、非洲扶贫支教,我觉得可能属于钱多了,不一定就是特点了。
在这些特色特质中,一些含金量高的竞赛成绩是我们不容易忘记的,虽然在板块中属于学术能力板块。比如你有一个奥赛奖牌,那就很容易胜出。
4
成绩排名的作用
申请美国大学要中学提供学生学习成绩的排名,排名越高,被录取的可能性越大。举个常春藤的学校,如 U Penn(宾州大学),19 年,申请学生中,中学年级第 1 名的被录取概率是 45%;第 2 名被录取概率是 34%;其他年级前 5%的被录取概率就只有 17.7%了。
当然,美国大学同样会考虑中学本身的差异性。如有些美国著名的私立高中,30%以上甚至 50%可以进常春藤同级别的名校,这些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在他们中学的排名就未必个个都是前 5%或 10%。
5
课程难度的体现
学校的成绩不仅是百分比的成绩高低,更重要的是课程难度。在美国名校的录取因素中,课程的难度看得比 GPA 更重要,几乎所有常春藤大学都把课程难度(rigor)列入录取因素中的“very important factors”。比如,你在 12 年级的时候提前预修大学的课程,这就说明你很有精神。
另外,国外中学很多开有 enrich 和 honor 课程,有些学校有 IB 项目,是否选这些课,都是大学考量你是否具备学习挑战性的重要依据。
比如曾经有一个孩子,几乎没有参加什么音乐才艺及课外活动,但孩子的学校成绩非常优秀,ED 申报达特茅斯学院,最终以每年 50600 美金的全额需求奖学金被录取(SAT 成绩是 156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大学怎么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一份优异的学校成绩单总是会让招生官心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