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良文化,“古惑仔”的浪漫
日本不良文化,“古惑仔”的浪漫
帅气的大背头,嘴角衔着的香烟,时髦威风的制服,再配上桀骜不羁的表情,这大概日本经典漫改电影《热血高校》给大多数人留下的有关“不良少年”的印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社会盛行的不良文化对于日本青少年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也体现在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中,如《热血高校》、《我是大哥大》、《麻辣教师GTO》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时至今日还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体现了不良文化并不弱的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所谓的“不良少年”呢?对于不良少年们,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他们有着不同的称呼:暴走族(ぼうそうぞく)、不良(ふりょう)、ツッパリ、ヤンキー、スケバン等等。
与黑帮(ヤクザ)不同,不良少年实际上指的是具有背叛情结的青年人,他们的年龄通常在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15-19岁,而他们的行为也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社会性。
不良少年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兄弟情,或者说群体性。身为不良少年的年轻人们通常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却能形成了一个具有人情关系的分工集体,以方便适应学校与社会。
不良少年是具有文化背景的次级群体,这里的文化背景并非不被主流文化认可,而是具有反叛性质一样被大众所认可,这一点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众多反映不良文化的影视与漫画作品中。
不良文化的起源
早在二战结束后,在日本广岛就有年轻人为了发泄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心中的怒气,发起了最初的暴走族运动,也就是摩托族运动。这些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暴走族被称为日本霹雳族(カミナリ族)。
当然最早的暴走族运动并不限于年轻人,事实上从退伍军人到青少年,当时的许多人都对自己的未来迷茫、没有答案,因此将暴走族运动当作一种娱乐甚至生活方式。而这类暴走族运动,也就成了不良文化的先驱。
“暴走族”们为了标榜自己的个性与反叛情绪,通常会将自己的形象极度夸张化,比较常见的穿着便是源自于退伍军人的神风特攻服,特攻服上通常还会被绣上大号汉字来彰显穿着者的与众不同。这些刺绣有时还代表了一位暴走族在团体内的地位,比如说新人在考察期可能只被允许穿空白且没有刺绣的特攻服,通过考察后才可凭借日后在团体里的功绩绣字,从后背到下摆,让刺绣逐渐遍布整套特攻服。
而暴走族最重要的道具-机车,事实上多是经过胡乱改装后的便宜二手摩托车。因为是二手摩托车,便宜,便于改造,所以经常被暴走族们改造的面目全非但造型夸张、吸引眼球。翘上天的整流罩、排气管、坐垫常常让人在惊讶于暴走青年独特的个性时,不禁思考他们的审美合理性。
不良文化的顶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良文化的浪潮达到了顶峰。不良少年的形象也开始向低龄化延伸,逐渐形成了区别于暴走族和传统黑帮、以校园为中心的不良少年亚文化圈。
这一阶段,不良少年的数量大幅增加,几乎遍布日本全国。当时的日本,许多反叛的“精神小伙”都自称不良少年,并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校园斗争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良少年也会不同程度参与到一些暴力活动中。可以说不良少年在世人心目中留下的整体印象不是完全正面的。
当时还衍生出愈多形容不良少年的名词。除了最直白的“不良”之外,还有例如ツッパリ、ヤンキー、スケバン等。
ツッパリ一词常被译为“硬派青年”,原意为“态度强硬,性格顽固”,在不良文化盛行时期常被用来作为对东京等关东地区对于不良少年的总称。2018年的热门日剧《我是大哥大》中,千叶地区的不良少年们便称自己为“ツッパリ”。
ヤンキー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另一个用来形容不良少年的词“ヤンキー”逐渐流行。这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Yankee”。最早在七十年代出现,用于指代当时那些穿着在大阪难波地区的扬基村(美国村)买来的花哨的夏威夷衬衫和宽松的长裤,无所事事闲逛的年轻人。随着关西地区不良文化的扩展,“ヤンキー”的称呼也以大阪为中心扩散到了日本全国。
スケバン
スケバン一词则多用于形容不良少女。常见的日本中学少女通常会把制服裙子卷起来,或者身着超短裙、水手服等服饰以展示自己的“可爱”或“性感”。不良少女们则厌恶这种取悦男性、充满性暗示的着装,改穿长至脚踝的百褶长裙,即使是打架也不用担心走光。当然,长裙也更便于隐藏铁链、指虎或是刀片等武器。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良少女们比当时的男生更加叛逆。当然也许正是当时日本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以“大和抚子”的标准要求女性的社会现象催生出了不良少女们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