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DAILY(记者):有两个问题请问俞总,第一个问题接着京华时报的记者来问,您在白皮书当中提到有42%的家长都是中层以上的,从这个数据反映的趋势来看,家长在孩子留学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白皮书比较独特之处,过去很少有关于留学的调查报告能够把家长包括来自于哪些行业,包括他们本身的职位也好,包括他们自己是否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能够囊括进来,能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更多的解读。第二个问题,现在很多学生出国不再把就业排在他们出国目的的首要位置,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中国学生他们出国的目的更加理性了。你自己本身有着留学与国外工作的经验,你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与您那时候相比,当下这个年代的留学生他们有哪些特征和不同的想法?
俞仲秋(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第一个问题,家长扮演的角色与过去相比越来越重要了,现在可以说家长特别是在本科或者中学生的留学当中是决策者,他来掏钱出学费。在我们那个年代,谁也不可能留得起学,我们那时候只能通把托福、GRE考得更好,获得全额奖学金,才能去留学。这个过程跟家长的相关性不大,因为没有家长能付得起学费,现在自费越来越多,家长是出钱的人,他会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留学规划中去。我们在做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的意向放在首要位置上,让他更有参与感。但是依然绕不开家长,最后到底方案怎么来做,还是要获得家长的认可。
第二个,我不知道这个叫理性还是不理性,以前像我们出去留学,在选专业甚至选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我们要找最热门的专业,因为好不容易出去留学了,最关心的就是将来找工作好不好找,在老一代留学生那,他们会关心这个教授严不严格,大学时平均成绩越好,在你的简历当中就会体现更好的分数,也就更容易被企业录取,一切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更好的更体面的工作出发,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理性。现在更多的孩子会跟从自己的心,我们那个年代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因为这个专业热门,找工作容易,就会有无数的中国留学生选择电脑科学、电子工程包括金融这些热门专业。现在很多孩子并不如此,他们只选择他们喜欢的专业。我们去美国的时候,碰到了不少学习艺术史、哲学等冷门专业的学生,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就会有人笑话他们,学哲学将来怎么就业?从前我们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会参加社团,现在不一样,现在很多孩子会参与到学校的学生会、社团这些工作当中去,丰富阅历,接触社会。比如我们在美国遇到的一个学生,他在参加宾大的学生会委员会选举,不仅要选择竞争合作伙伴,还要拉选票,最后选到整个学校学生会当中一个委员会当中,就像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现在很多孩子会积极参与这个当中,而且会获得很多益处,我为这些变化感到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