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求学史:曾被二战打碎的剑桥梦李光耀自己的教育经历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20年代,受经济危机影响,李家家道中落,即便如此,李光耀向来崇拜西洋文化的祖父也没有放松关心他的教育问题。12岁时,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赢得奖学金,李光耀被保送进顶尖英校莱佛士学院深造。
1939年,16岁的李光耀以优异成绩从莱佛士学院毕业,并通过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阻断了李光耀的求学路,他只得在家等待战火平息。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光耀为报考剑桥大学再次回到母校莱佛士学院,先是报考了伦敦大学,但仅一个学期便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学到梦寐以求的剑桥大学修读法律。
1950年,李光耀以优异的成绩从剑桥大学毕业,考获双重一等荣誉学位,名列榜首,随后取得律师资格。毕业仅9年后,年仅36岁的李光耀便就任新加坡自治后的首任总理,而在剑桥的求学时光,也对李光耀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育改革:倡导精英教育70年代是新加坡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 1975年底,时任总理的李光耀认为新加坡教育失败,委任副总理吴庆瑞负责找出教育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1979年2月,吴庆瑞发表了《吴庆瑞报告书》,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对给学生进行分流,学习强的和学习慢的分开学习。
李光耀曾说:“对新加坡人来说,不论种族、宗教或语言,我们必须让有天赋才能的年轻一代接受最高的教育,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加之《吴庆瑞报告书》中提出的建议,李光耀在任期间,新加坡推行的是精英教育。
其理念是,让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满足优质学生,以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新加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经过四次分流,小学、中学各有两次,将学生按成绩分为不同等级。学生在中学结束后参加剑桥“高级水准”(A水准)会考,成绩优异者方能升入大学。
经过这层层选拔,最后升入大学的都称得上是精英。对考试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国家发给奖学金,并送到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深造,回国后作为政治领袖人才培养。新加坡前任总理吴作栋、现任总理李显龙,都是这种教育制度的产物。
这样的精英教育体制固然为新加坡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也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新加坡国内反对派曾指责李光耀是个不折不扣的精英主义者,除了倡导精英教育,他还曾倡导大学毕业的女性应与受同一教育水平的男子结婚,以确保他们的下一代也拥有“高智商”。
李光耀倡导的精英教育体制,近年已被“发掘每个人才能的教育”所取代,新加坡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从2003年开始,新的教育理念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才干,并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潜能和今后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呼吁和反思双语教学 1979年发表的《吴庆瑞报告书》还认为,原本的英文、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源流学校并存的双语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完成学业,导致部分学生中途退学而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损耗。
于是,《吴庆瑞报告书》提出了以英文为主,母语为辅,调整双语教育比重的政策。经此定调,英文成为所有学生的第一语文。
虽然被质疑双语教育的改革破坏了新加坡传统的华文教育体系,直接导致很多方言成为历史,但英文教育的普及使得新加坡从80年代开始得以连接欧美先进经济,吸引欧美日资本和技术,实现从家庭作坊工业到现代工业,然后从工业经济再变革为知识型经济,以至今日创新型经济的一次次突破。
李光耀曾在2009年主持开幕新加坡华文教学研究中心时,对他早年推行的双语教学进行了反思,坦言让所有学生透过死记硬背同时学好两种语文,是走错了方向,教育部必须利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去扭转华文教学。
不过李光耀始终坚持双语教育是适合新加坡的,直到2013年,他依然在出席公开活动发表演讲时,呼吁新加坡家长让幼儿尽早接受双语教育。
“融合”也是李光耀的教育理念之一,他曾经这样设想新加坡的教育:“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利的融汇在新加坡人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根问底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身前生后名:海内外多校荣誉博士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为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
2003年6月4日,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2005年5月17日,上海复旦大学授予82岁的李光耀名誉博士学位。2014年6月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授予李光耀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此外,李光耀还获颁伦敦帝国学院荣誉院士荣衔以及墨尔本大学名誉法学博士荣衔等10余个名誉学位。李光耀曾说:“教育是确保下一代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元素。”他的辉煌一生已然走完,教育之路却从无终点。
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留学热线:010-62605599|590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