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桌上,你盯着邮箱里那封"Waitlist"通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键盘。咖啡已经凉了,但心跳却越来越快。等待名单就像一场悬而未决的等待游戏,让人既期待又焦虑。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Emily也收到了芝加哥大学的等待名单通知。她先是愣了几分钟,然后抓起手机给顾问发了条语音消息,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要刷新邮箱十几次,连手机提示音都调到了最大音量。这种焦灼的状态持续了整整六周,直到某个周二的下午,那封带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终于出现在收件箱里。
等待期间的日子格外漫长。你开始注意到一些平时不会在意的细节:每天早上八点准时查看邮箱,听到手机震动就条件反射地跳起来,甚至开始研究起各种玄学——比如转发锦鲤,或是数着花瓣占卜结果。朋友问你最近在忙什么,你总是欲言又止,因为解释起来太复杂,也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有人把这段时期比作机场的转机大厅。你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却突然被告知航班延误。周围的人来来往往,有的已经登上飞机,有的改签了其他航班,只有你还站在原地,盯着时刻表上那个闪烁不定的"待定"字样。这种悬在半空的感觉,让时间变得格外粘稠。
五月底的一个雨天,当你已经快要放弃希望时,邮箱突然弹出一封新邮件。点开的那一刻,你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这段特别的等待经历,都会成为申请季最难忘的注脚。就像Emily说的那样,不管结果如何,这段日子教会她的耐心和坚持,远比一纸录取通知书来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