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社区服务之前大家应该更好地理解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我们通常理解的社区概念类似住宅小区或者互联网社区,但实际上这里的社区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人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环境中有着或多或少共同点的其他人;比如一所学校中的学生和老师,或者是美国的华人社区,又如一个城市中的所有老年人口,又或是一个班级里所有喜欢流行音乐的同学们等等。而社区服务在通常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无偿的,不带功利性质的,常常是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的行为。

测测你的录取率
社区服务在大学申请中有三重意义:回馈自己成长的环境、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 (Empathy),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
大学招生官在考量录取一个学生的时候,一定会重点考虑假如这个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一员,他/她会不会对学校这个社区对产生积极的影响;会不会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们;在事业有成后,有没有可能重返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等。学生最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能否保持一颗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
有关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 (Empathy),这里说的是同理心,而非同情心。从中国申请美国本科的学生们,大多是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孩子,在美国,特别是常青藤等顶级院校的申请者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位居社会经济地位上游的家庭。面对越来越多优厚物质条件下长大的学术精英们,除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改革,还有能做的就是引导培养学生们的同理心,让他们主动地去帮助那些没能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群体。比尔盖茨就曾在哈佛呼吁:“for those much is given, much is expected”,这是他对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们给予别人更多关怀的期许。
找到合适的活动需要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策划活动需要创新能力;组织活动需要领导才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些都是美国教育观念中,一个优秀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是社区服务在大学申请中的第三重意义,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参与社区服务时应避免功利性。有些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出发点仅仅是填写大学申请表格的需要,首其功利性就难逃招生官的法眼, 特别是在申请季前,因为活动列表乏善可陈才匆匆涉足社区服务,其目的性简直昭然若揭。
招生官虽会肯定你的参与,但他们自然更青睐那些发自内心去做,而且更有可能把这份服务意识带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而不是把它当作入学敲门砖的人。
如何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规划?
一、 从9年级开始,就开始着手参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
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尝试多参与几个,看自己是否喜欢;在有了明确的方向后,尽量集中在一两个活动上。并不需要参与所有的社区服务,公益捐书、无偿献血、义务支教……这样难免落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印象;他们更青睐的学生往往是对某一项活动能够有长达三四年的悉心投入。
二、从你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在当地找寻相关的公益机构,或者尝试在互联网上搜索能够远程进行的活动。
可以利用邻里资源开展小范围的公益活动,也可以为相关的公益组织或者学校社团策划你觉得有意义的项目,并帮助他们实行,甚至可以自己创立一个相关的慈善服务机构。
优秀的学生和出众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在现有活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调动起自己的一切资源,甚至主动开创新的资源,来对周围的社区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三、参与程度比职位更重要。
如果你真的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光竞选个主席经理是没有用的,而是真正参与到活动的本身,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相信如果一个学生真的热爱这项事业,更关注地是做好这个活动能带来多大积极的影响,而不会贪恋虚无的职称。用自己擅长或者热爱的事,来回赠帮助你成长的环境。这是美国大学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理念,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点。
作者: 张笑开 新东方前途美本咨询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