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第一次接到本案同学的爸爸电话,我印象就特别深刻。那是去年的11月份,已经临近下班的傍晚,我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里传出了一位父亲急促而担忧的声音:“老师,孩子本科是在新西兰读书,但是成绩不是太好,是不是没有好一点的学校可以申请了?”通过几句简单的交流后我发现父亲很不好意思直接说孩子的具体成绩,话语中总是遮遮掩掩避而不谈,只是一个劲儿追问申请方案和具体的院校推荐。职业的敏感度让我意识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耐心和诚恳地跟学生父亲解释了我可以为孩子做的具体申请服务内容之后,学生父亲开始坦然和认真地跟我沟通了近两年来孩子的成绩变化情况。
原来孩子曾经以一本线以上的高分考取了国内某高校的2+2留学项目,国内的两年成绩一向优秀,分数也很高,在大三作为全系成绩拔尖的学生,去新西兰完成后两年的课程。在孩子入境新西兰开启境外学习之后,一开始是一切报平安,也说学习都很好,然而半学期后突然开始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要换专业换课程,也出现了2门挂科,家长觉得一切来得太突然,怎么成绩这么优秀的孩子会猛地开始挂科?在孩子更换专业之后,成绩并没有明显好转,孩子再次向学校申请更换专业方向,导致直接延期毕业半年,在爸爸的再三追问下才看到很不理想的成绩单。
这一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让我非常感慨,作为自己有真实留学经历的申请老师,我特别能够体会到孩子们在留学前中后等各个时期的心情和学习状态。在安抚了学生父亲的焦虑情绪之后,我立刻要了孩子的联系方式,通过远程视频电话的方式跟学生开始心理疏导工作。在多次沟通后,孩子终于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原来国内两年的成绩分数水分其实是有水分的,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到了新西兰之后突然发现跟不上上课的节奏,数学基础差,加上自己不好意思也不愿意跟同学交流,出现挂科以后还想瞒着爸爸妈妈,以换专业为理由找一个自己觉得好读的课程,害怕让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落空,也不敢跟父母说心里的真实想法,结果发现重头再来之后,该不懂的还是不懂。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个案,很多留学申请中的学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规划,加上国外课程的设置与国内的不同,作业呈现方式的区别,主观创造性与自主管理的能力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很容易让国内的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和无从下手。而海外求学的学生大多数遇到的问题都是具有即时性和差异性的,即时性导致问题一旦不及时解决,很容易滚雪球一样产生更大的影响,差异性导致每个学生很需要有效且针对性的解答。本案的同学和家长在到了大四临近硕士申请的时候,才意识到GPA不足的严重影响。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我向孩子爸爸反馈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实际想法,也给爸爸了一些实际可行的申请方案。同样在教育行业领域工作,作为教师的爸爸表示非常感慨,立刻表示确定留学申请,并嘱托我们帮助孩子做好学术课程的辅导和留学规划。
经过很多次远程沟通和挖掘兴趣后,孩子转专业申请酒店管理和传媒类专业。在GPA不高的情况下,我提醒孩子最后一年一定要注意学习心态上的调整,然后准备开始境外学术辅导课程。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后期老师在申请中补充了申请意向书。在意向书内我们帮助学生阐述和解释了学习上发生如此大改变的原因和实际情况,也表达了学生对未来学习上的决心和换专业的期望。孩子希望去澳洲八大,国内两年的高GPA加海本的学历,也对应了孩子意向书里合理的解释。
对于一个自学能力薄弱的孩子,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整个复习过程中,首先是陪伴和关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自己建立出国之前没有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复习方法。而我们在申请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关注申请的服务,而申请过程中的背景提升和学术指导,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更需要去关注的地方。而新东方前途出国的境外学术指导项目就是旨在1对1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计划、第一时间针对性解答学术问题、培养境外学习的自驱力以及良好的学术习惯而产生的。
为了保证最后一学期的GPA,我带着学生登录学校的选课网站,跟学生一起详细分析了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通过学习资料和学生自己之前的作业,一点点给孩学生分析成绩出现问题的弱项和问题。同时在心理上,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和境外学术辅导的老师一起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个详细的学习规划和时间节点,加上辅导资料补充,最后几门考试的冲刺复习计划就变得十分清晰了。
最终在前后期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孩子在毕业前最后冲刺阶段的努力下,终于不负众望获得了昆士兰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的三大名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