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驻日外交官全面阐释从史前起源到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简史:从起源到江户时代》(Japan: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在1931年首次出版。修订版于战时筹备并在1946年出版,只做了几处修改。修订版纠正了几处明显的错误,重写了第一章,并在大多数章节的末尾加了注释,方便学生理解。
不过仍有几处我希望能够修改的遗漏和几个我希望可以扩展的主题。这样一来,虽然我着重讲述了造型艺术,但是没有足够清晰地表明审美感知在丰富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日本各阶层都有本能的对美的感知,这似乎是对在西方人看来贫瘠、惨淡的物质生活水准的补偿。他们在普通事物中寻找快乐的习惯、对形状和颜色的灵敏捕捉、对简雅的感知都是令我们这些将快乐过分建立在所有物的数量和感官的复杂性之上的人艳羡的天赋。这样乐观的性情、不把俭省和满足视为对立面,大概是日本文化史中最别具一格的特征。这些性情因与现代工业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可能会消失;不过这种生活艺术是值得留意、值得学习的,即便我们只能从一个族群的历史中去了解。这个族群曾经爱好文雅和艺术品,在艺术和工艺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该版本的另一个不足或许更情有可原。我尝试标明日本历史上主要的知识流派,但是恐怕我未能成功地表明日本人对道德和哲学问题的典型态度—他们本能的、感性的方式以及对逻辑和分析的不信任。我的失败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据说日本人思想的本质可追溯到禅宗佛教或者其他哲学体系,这些哲学体系的信条是无法用书面文字表达,只能通过内在启示得知的。这是一种无法描述、只能记录的事物状态。这些信仰是多个宗教和政治信仰的源起,在西方人看来是没有理性基础的,却是行为举止的真实根源。
但是要充分论及这些主题以及其他被忽略的主题,势必会影响本就不那么轻快、流畅的叙述,甚至需要完全重写。
一位细心的评论者在阅读第一版时说,我在处理日本历史时省略了12世纪的封建战争,这样一来就忽略了那些浪漫主义的、戏剧性的元素,这些元素会为它添加“一场盛会才有的色彩和音乐”。我对这种观点有些许认同,因为我对王朝的争端、政治攻击、叛国、阴谋、暗算、斗争、谋杀以及其他或公开或隐秘的投机和犯罪活动有兴趣。尽管这些活动几十年前就不再流行,但是我认为它们和经济论述与文化趋势的描述一样,都是历史的真正内容。但是,一旦你描述了羽饰并指出了惯用的杀戮方式,那一场封建战争和另一场就没什么大的差别了,传奇事件也开始变得乏味。而且,我不像那位评论者朋友那样,把历史看成一场盛会,而是把它看作一个混杂的、步履不一的、不知去向何方的行进的过程,其中既有荣耀的高光时刻,也有昏暗的低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