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德国大学里上课的人一定都挂着一脸的问号,由于德国大学校园大多都是分散式的, 各个系楼分布于城市里东西南北的街巷,有的甚至离大学行政主楼十万八千里,想一个筋斗云翻过去怕是也得先求助一下谷歌地图规划路线。所以难免会如堕烟海,一时间摸不着头脑。而作为国际留学生,到大学的第一件事莫过于到大学的国际办公室(International Office)报到,只要进了这间办公室,接下来的事情便顺理成章了,国际处的老师会给你准备好注册后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信息,十分贴心,有什么问题也别忘了提,在这里你基本可以获得大学生活内外非专业问题的各种答案。求得若干妙计锦囊,便可奔自己的系楼去了。
走进这些书香气与混凝土杂糅的楼宇间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你需要适应德国大学里自主灵活的“跑堂”学习模式。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固定的同班同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带上一只笔,一个本子,多者一台电脑,当然最重要的是别忘了带脑子。教授只管将知识曲线抛出来,穿针引线,能引多少线那还得看针本身。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自己掌舵全局的学习模式这才正式开始,德国大学里没有监护意义上的辅导员,但有能在学习上帮助你的Tutor(学习辅导员,多为教授指定的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而系主任,也许一个学期下来也未必能有几次谋面。需要直面的,仅是每门课的教授,教授好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独立养分供给站,过往者自取资源,而最后要检验成长结果的,是且只是你自己。
到德国留过学的人,一般都能够获得一种准确定位自己和规划生活的能力,因为你不得不清楚地罗列出每一学期的目标,要修哪些Module(德国课程难易度一般按模块划分),拿多少Punkte(学分),同时能根据课程难易度分析自身接受力。在这里学习,懂得放弃亦是一种智慧。贪多嚼不烂,吃不透的,永远不是你的,课程选多了顾不上或者选难了跟不上都是常有的事,及时退撤比临考丢盔弃甲明敏,取消的课程可以下学期补上,出线的棋子只会让你乱了阵脚。
且由于语言的相对劣势,入学初期容易遭遇瓶颈,免不了课后大翻工。字面上的东西,德国学生一个小时能消化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许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更突出了合理课程规划的重要性和Gruppenarbeit(小组活动)的催化作用。在德国大学里,很多bungen(课后练习)和Hausarbeiten(家庭作业)都指定以小组形式完成,大家也乐于用这种方式学习。室内室外,随处可见一桌学生坐在一起边喝咖啡边探讨问题,咖啡喝完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比起一个人埋首字句味同嚼蜡,这种方式既高效又分摊了压力,而在松弛怡悦的空气里,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量也是成倍的。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陌生的国度,同龄人间小组活动参与度的提高更能让中国学生产生群体意识与社会存在感。
如果你想感受德式幽默,一定不能错过的是大学课堂。印象中,德国教授个人色彩浓烈,风格自成一派,但或多或少在他们身后都能看到一点德式幽默的背景板。
当我还在上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国际日耳曼语言学)课程的时候,主课的教授是个精神矍铄活蹦乱跳的白胡子老爷爷,他总能让我想起哈利波特里的阿不思·邓布利多。在他的眼睛里似乎总有跳动的文字和光,年轻时一头朋克的长发,复古圆框眼镜里反射着文科人心中滚烫的金属情结,那是附着在德语文学上的执着。至今还怀念他端着黑咖啡坐在讲台上给我们舞着手臂讲题的日子,领着我们在阳光下吃进冰激凌吐出冷笑话的日子,我剪了头发他在课堂上打趣给我画小人像的日子……
感谢他把德语变得鲜活立体,亲切得像一本捧在手里许久的童话书。
感谢大学里的韶华光影,把童话照进现实。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