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复读,强制分流,50%上职高…残酷的筛选背后,还藏着这个大坑(父母必读)
2022.03.17浏览来源: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最新中考新变化,引起了所有父母的关注,今年都育部将全面推进中考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即以省自主命题替代国家统一命题,这反映的正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希望淘汰掉依靠刷题而取得高分的孩子,选拔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孩子。
这段时间,中考有个新变化,引起了所有父母的关注。
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透露,今年教育部将全面推进中考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 什么叫省级统一命题?家有初中生的父母对这个说法应该不陌生,指的是以省自主命题替代国家统一命题。截至目前,山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多地中考采取这一形式。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进,这个命题政策将在各省全面铺开。 具体命题要求是,难易度题目占比分别是7:2:1,即:简单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0%,难度题占10%。 乍看一下,考试难度降低了,对孩子来说不正是个可喜的消息吗?但别忘了,中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一般情况下,只有50%的初中生能顺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所以,在难度降低的情况下想筛选出优秀学生,就需要在考试灵活度上多下工夫,那么,20%的中等难度题和10%的难度题就成了拉开孩子差距的关键。 这背后的导向,反映的正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希望淘汰掉依靠刷题而取得高分的孩子,选拔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孩子。 就拿语文来说,近几年的题型分布大家都看到了,试卷从原来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平均分布,变成了阅读理解和写作加起来占据75%的分值。并且,阅读内容全是大段文字,考察孩子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提取、理解信息的目的。 要想取得语文考试高分,离不开平时的海量阅读。所以,坊间一直流行这种说法: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 专家预测,推进省级统一命题后,语文考核会更注重综合素质,阅读的重要性只会进一步提升,不会减少。其实,这个要求是好事,提醒我们所有家长从现在开始引导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因为这不仅帮助孩子应对千变万化的语文考试,还能真正用优秀作品滋养孩子的身心。 恰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读物,孩子该从哪里开始阅读?如果孩子对阅读提不起兴趣,读了两页就合上,又该怎么办? 对于书目的选择,曹文轩说过一句话:“有些书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有些是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书一定要讲究顺序,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也不要乱读一通,而是要区分具体书籍的功用,做到循序渐进地阅读、思考和攀升。 对孩子来说,经典书籍能滋养他们的心灵,为他们奠定审美基础、树立科学的三观,当孩子具有美的熏陶和鉴赏眼光,再来阅读其他书籍,就能事半功倍。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阅读习惯却刚好相反:为了追求阅读数量和阅读趣味,多选择文字少、图片多、表达直白的流行读物,孩子确实也能在半天时间解决掉好几本书,可是真面对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就只能深锁眉头,读几页就搁置了。 你说他不爱阅读,他们遇到喜欢的书籍,读得津津有味,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无法阅读完整信息。 前不久,一位妈妈向我求助,她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平时阅读量不少,家里的书架都摆满了书,只是很奇怪,语文考试成绩总是一塌糊涂,阅读得分只有三分之一。 我了解后发现,孩子喜欢看的是诸如《米小圈》《寻宝记》《哈利波特》这一类的书,对其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如数家珍,提起周围同学都在读的四大名著,他表示深恶痛绝。 我跟孩子妈妈说,《米小圈》这类书里有大量的口语和故事,孩子读起来很轻松,也有成就感,但是语文考试的阅读题考察的是书面表达和深层含义,孩子十分不适应,就容易出现词不达意、答非所问的情况。 对于孩子“阅读偏食”现象,现在纠正还来得及,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作品,定期更新孩子的书架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对经典作品的适应性、熟悉度和亲切感,逐步让孩子变得“营养全面”起来。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慢慢能阅读《四大名著》了,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为什么要读经典?温儒敏教授说过,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文化智慧。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受到熏陶和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 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就是值得孩子反复阅读的经典。书里体现的忠义观、奋斗观,尤其是书中人物身处逆境却不放弃希望,不断开拓人生方向的精神,特别能启发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金圣叹儿子十岁时,就在父亲的推荐下开始诵读《水浒传》,提升了自己的格局。 对孩子来说,成长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还要学会认识社会规律,了解人际交往准则。阅读名著,就可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智慧,如能像《水浒传》108个好汉那样人缘好、朋友多、得人心,就能越走越远。 从考试角度来说,《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108个好汉中至少有70个以上是形象鲜明、生动饱满的人物,文中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叙述,能让孩子学会遣词造句和写作手法,提升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 有的家长说,名著里的故事和如今的年代太久远了,孩子们阅读起来会有障碍,很难理解书籍内容和共情书中人物。即使鼓起勇气打开书,也会因为找不到共鸣,读几页就放弃了。 温儒敏教授说过,青少年学生一般不太喜欢读经典,要求他们把每一本书都从头看到尾,做不到,也没有必要。我们要找到背后的原因,孩子“读不下去”经典,可能就是一种选择,代表这本书太深奥了,不适合他们。 所以,在孩子的阅读书目选择上,父母一定要帮忙把关,指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的书籍,比如,三年级前可以接触“轻经典”读本,四年级开始可以读完整的名著。 作家三毛说过:“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 对有的孩子来说,有些经典当下读完了也不太懂,这不要紧,总有一些阅读感觉和印象存留下来,融入他们的血肉,激荡他们的灵魂,随着经历叠加,慢慢会品出深意。 武艺姝被誉为“别人家的孩子”,满腹才华,出口成章,在《中国诗词大会》凭借精湛表现优秀,后来以613分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谈及成长,她坦言是阅读经典帮助了她,那些美丽的诗词滋养了她的内心,让她变得自信大方,谈吐优雅。 小时候的武亦姝,也不爱学习,喜欢看动画片,而父母为了引导她爱上阅读,每天下班后都会各自捧起书,带着她一起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将家里的书香气氛拉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武亦姝,让她放下浮躁,沉浸阅读。 塞内加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 与其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父母不如用以身作则来引导孩子成长。当孩子目睹父母的优秀和上进,跟随父母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遇到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跟上一位老师,胜过考上一所好大学。” 对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老师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孩子遇到一位优秀负责的老师,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快速被点燃,学习成就感也会不断叠加,在阅读经典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与此同时,好的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能引导孩子从书籍出发,学会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收获全面成长。 随着中考大变化的启动,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未来几十年,教育追求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要顺势而为,为孩子的成长助航。比如,引导孩子走出题海战术,学会举一反三,鼓励他们海量阅读,积累素养。